古文字

《名家点金·文物知识系列——青铜器卷》笔记(2)

2015-06-06  本文已影响161人  cabbageyang

青铜器铭文篇

铭文发展史

古代称铜为金,因而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又因历代青铜器以钟、鼎为重器,将之视为礼器的代表,制作数量多,且西周至秦汉的钟、鼎多有铭文,所以青铜铭文又称钟鼎文。

青铜器铭文的字体主要为篆书,多铸刻在青铜器的内底、盖内。金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坯上制成文字范,然后将文字范嵌进器物的内范中,再整体浇注。春秋中晚期的秦国和越国出现了新的铭文范铸方法——块模单植法。铭文字范均由印模单个打制范铸而成,然后再逐个拼镶进整范内浇注。这一制作方 法十分新颖,开创了早期活字模范之先河。铭文主要是铸造出来的,但也有用锋利的刀具刻制出来的。刻文一般纤细挺拔,线条刚直,最早见于西周晚期的晋侯苏钟【上海博物馆】。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刻铭较为普遍,特别是到了战国中晚期,金文以刻铭为主,在金文的铸作和刻制过程中,虽对原来书写的笔画和笔势略有减损,但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超,仍能保留墨 书的基本笔意。

金文在商代早期已开始出现,但极为罕见。商代中晩期,金文逐步增多,但文字均较短,最短者仅一两个字,最长者也不超过50字。内容大多较为简单,主要为所有者的族名、祭祀对象、作器者名、用途等,但已经具备结构、章法和用笔这三个构成书法艺术的要素。金文多铸在器物的鋬阴及外底等隐蔽处。

祖辛卣【河南博物院】

西周是铭文发展的鼎盛期,铸铭青铜器大量出现,留存于世的铭文数量十分可观,数十字以上的铭文约千件,最长者达四五百字,铸于器物的腹部、肩部等显著位置。铭文内容颇为广泛,多与王室事务相关,涉及分封、赏賜、册命、征伐、法律诉讼、土地转让等多方面,具有书史的作用。书体均为大篆,风格 多样,就整体而言典雅、庄重,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上占有最辉煌的一页。

冬戈鼎【扶风县博物馆】

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表现出随意性,铭文内容多为夸耀祖先、联谊婚媾等。错金铭文的出现,增加了文字的华贵优美感。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书史的作用淡化,刻铸工艺不如西周,但错金铭文工艺大发展,书体多变,鸟虫书等艺术字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多样的风格。

宋公栾戈【国家博物馆】,春秋,错金鸟篆体

秦汉铁器兴起,青铜器减少,铸刻铭文的青铜器衰落。但书体从大篆向小篆过渡、隶书臻于成熟的演变过程在铭文上得到了印证。秦汉以后,青铜器使用范围缩小,铭文主要反映在青铜印玺与钱币上。

中山王方壶【河北博物院】

【名家点金】

商周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范中。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主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按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字的上口就大,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大的感觉。这必须经过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

——青铜器鉴定家 马承源

风格多样的书体

书体,即文字的书写形态。汉字书体主要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篆书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流行于商代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长达2000年之久。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载体,铭文以商周为主,故大篆是青铜器铭文的主要书体。铭文大篆多为圆笔,突出流动的曲线美,使文字与青铜器的造型、装饰浑然一体,是文字书体中自觉追求艺术形式之美的开端。各时代、各地区又具有不同的书体艺术风格。铭文书体被视为汉字书法的初步形成阶段。

商代金文书体的特点为笔画首尾出锋,中间较为肥厚,笔道雄劲遒美,行气疏密有致,结体严谨,情势凝重,各篇都有自己的风韵。总体有三种风格:

西周铭文具有早、中、晚三期不同的时代风貌。西周早期铭文开始注意线条的粗细变化,注重书写的行气和章法,行款也渐趋齐整,呈现出瑰异凝重、雄奇恣放和质朴平实等风格。

西周中期,铭文书写向便捷方向发展,形体结构和运笔情势表现出舒展、柔润和质朴的风格。笔画少波磔,粗细划一,字形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书体风格可以分为五类:

西周晩期铭文字体趋于规范,融入早、中期的风格,具有奇异堂皇、雄劲恣肆、圆润优美等特点,创造出笔法端严奇丽、结构完美和谐、行款疏朗宏伟的新风格,将金文艺术推向顶峰。书体可分为三类:

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较简短,书体风格多变,各国“文字异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大体几种不同的类型:

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书体大体与春秋晩期相似,出现了更为俊秀奇异、飘逸轻柔、绚丽烂漫的风格。特别是错金铭文的发展和铁器刻铭的出现,使这种风格越发突出,与西周时期雄劲瑰异、浑厚壮美的风格有了很大差异,以鄂君启节错金铭文【安徽博物院】、曾侯乙编钟错金铭文【湖北省博物馆】等为典型代表。铁器的推广和广泛应用,使青铜器出现镌刻铭文。刻铭笔画均匀、劲健,是金文书法的又一大特色。

秦代铭文的书体在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颁行小篆后,有了较大的演变和发展。小篆讲究法度,书体较大篆规整,形体偏长,结构匀称,笔画瘦筋,转折处多呈方正,笔道圆润典雅,舒展俊逸,以阳陵虎符错金【国家博物馆】铭文为典型代表。也有一些铭文虽不属标准小篆,但其结构用笔仍是小篆意味,以秦诏版铭文(秦始皇、秦二世双诏版)【国家博物馆】为典型代表。

汉代铭文书体以篆书为主,纵横成行,形体疏朗,笔画纤瘦,横画上弧,竖笔垂长:方折工细,上紧下松,以新莽嘉量铭文【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典型代表。由大篆改为小篆的流行,隶书的发展,草书的成熟,楷书的萌芽等,在汉代铭文中都得到了印证。

【小辞典:小篆】

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实行文字统一,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六国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在全国推行,故称“秦篆”。秦朝青铜器铭文也为小篆。其特点是构字简化,象形、会意文字减少,异体字减少,是古文字的一大进步。书体讲究法度和规范化,形形在更加偏长,结构均匀,笔画瘦筋,转折处圆润,但颇显刻板。

铭文记载的历史

青铜器铭文出现之初,字数很少,多是具有图形性质的族徽,保留着象形或会意等较为原始的因素。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字数仍很少,但内容增加,主要为徽记铭文,记载所有者的族名、作器者名以及用途等。另有一些关于赏赐和祭典的内容,如商代晚期的戍嗣子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记载商王赏戍嗣子贝二十朋,商代晩期的四祀邲其卣【故宫博物院】铭文记载了邲其随商王祭祀祖先帝乙的史实,是青铜器最早的祭祖铭文之一。

西周时期铭文字数大增,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以祭祀征伐、赏赐、册命、土地转让、法律诉讼等为主。

春秋战国青铜器多属诸侯、卿大夫之器,铭文内容多为夸耀袓先、联谊婚媾等,书史作用淡化。联谊婚媾铭文多见于媵(yìng)器上,文体格式简单,一般由时间、某人为某人作媵器及祝愿辞三部分组成。如费敏父鼎铭文记费敏父为其女婚嫁作媵器,费嫁女于邾,为典型的联谊婚媾铭文。

秦汉青铜器多属官营和私营产品,铭文常记器主名以及制造时间、地点、各级工序、工匠、监造官吏等,有的还有器物的置放地点、容量和重量等,反映了青铜器从商周礼器向商品化器具的演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