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想法

牧童眼里《道德经》(25)

2019-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西北晓峰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牧童眼里《道德经》(25)

    《道德经》第五章赏析

                      ――牧童对不仁的认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牧童以为老子首先是思想家然后是哲学家最后仍是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无处不充盈着哲学辩证主义。虽唯物论是马克思提出的,牧童以为是老子先提出的后来由马克思将这一理论充分完善的。在第五章中须明白何为仁,何为不仁,才能明白本章所指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仁 ·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2

〔古文〕忎𡰥《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𠀤音人。《释名》忍也。《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礼·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程颢曰》心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书》手足痿𤷒为不仁。後汉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请命超还汉土,上书云:兄年七十,两手不仁。

      依《康熙字典》中对不仁的说辞,牧童以为应以班昭为班超请命回乡一段中释义较为准确。不仁,意指某方面不适(适合或舒适)。圣人不仁?是的,圣人也是人哪,保不住哪方面不适(适当或舒适)。牧童认为这章的不仁不会是不爱惜百姓的意思,圣人能称圣人他的德性德行以及思想体系是顺应民意或是心系苍生的。圣人没仁德这是说不过去的。

      再看一典故:《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由这一典故可以明白孔子对“仁”有两个认识,第一种仁为爱人,“仁爱”即为“仁者爱人”,是对他人之爱,有仁爱众生之意,虽然都为爱,但是这种爱是有区别的。第二种“仁”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我的克制,是一种理性的修养。而“礼”是一种遵循天地之理的含义,蕴含着“道”的精髓。克己复礼为仁,克制欲望,以礼为准则,才能让仁散布人心之中。

      孔子小老子二十余岁,又曾求问于老子,孔子逝战国始。因此孔子对仁的理解更接近于老子的本义。如此,牧童认为《道德经》第五章中的仁即孔子所言的克己复礼,当然了礼是孔子整理并致力推行的估计不是由孔子提出的,坊间在过红白喜事时就有支客说酒礼多是代主家敬宾朋谢宾朋劝宾朋吃好喝好的内容,有两句客套是少不了的――――“多在山岗,少在书房,不知周公之礼,上请多多包涵”。相传周朝大定,子牙肃朝纲制规纪时便严格了“礼”的内容,上致王候下至庶民都有规范。因此“礼”又可理解为相互尊崇和尊重。而对此“礼”,曾做大周图书馆长的老子焉能不知?

    综合以上观点,牧童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的不仁是没有克已复礼的意思。套用白话文的意思就是没有严以律已尊重客观规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