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达人营

习惯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可以消除?答案尽在这里|《习惯的力量》

2019-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七点读书荟
《习惯的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查尔斯·都希格的经典作品《习惯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这是一本探究如何更好的养成习惯的书。它将为我们揭开习惯的本源,了解习惯的本质,从而更容易去改变及养成一个习惯。

若大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走路有走路的习惯,吃饭有吃饭的习惯,学习工作、说话办事都有其自己的风格及对应的习惯。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70%以上的行为,都是由习惯所完成的。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顶多只有30%的行为,是通过大脑有意识的思考,来选择和实现的。

然后我们再来观察下动物,远的不说,就用我们身边的宠物猫宠物狗为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吃饭、喝水、走路的姿势,或者是和主人亲昵的小动作,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习惯。那么,习惯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又能否被改变和消除呢?我们在这本书都能找到答案!

习惯的本质

今天,先和大家探讨一下,习惯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本质所造成的影响。

要了解习惯的本质,我们先关注下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走路。很多朋友可能会想,走路有什么好关注的,我天天都走,走了大半辈子了。

其实,我们不要小瞧走路这一个动作,虽然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平时我们根本感觉不到,但也是通过我们小时候的努力慢慢学习得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加值得关注。

首先我们看看小孩子是怎么走路的。

小孩子在身体足够强壮以后, 就会尝试着走路这一动作的学习。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熟悉,腿都没有办法迈开,只能通过扶着床的边沿或者父母的手来一点点的往前蹭。当有了一些经验以后,就会渐渐脱离床等辅助工具,开始独立行走。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慢,但随着不断模仿大人的动作及锻炼,走路这一动作也就慢慢的被我们所熟悉、所掌握。

由于我们不断的应用这一技能,慢慢的就越来越精通,最后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不再需要刻意控制身体,就能够很自然的完成走路这一动作。

其实,这是因为摆动手臂,迈开步子,保持平衡等等动作,都被我们大脑编辑成为了组块,能够自动处理。这种自动化的行为,叫惯常行为,这里的惯是习惯的惯,常是经常的常。

其实,从走路这一最开始复杂,到后来简单得让我们感知不到的过程来看,大脑把行为“组块化”的意义有三点。其一,是让大脑可以更加的省力,能够减小自身的体积,让头部更小。这样在出生时才会更加的容易,增大存活的几率。

其二,降低能耗。即使大脑已经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去节省能量,也还是要消耗大约人体总能量的30%左右。可想而知,若是大脑没有组块这一功能,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大脑的判断协调,那能耗都得上天。

想想我们的祖先,一直都在温饱线上挣扎,若还不想办法降低能量的消耗,生存势必会更加的艰难。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大脑的组块化行为,让我们不再去思考一些基本的行为和行动,能够节省出更多的脑力,去做创造性的工作。

想想我们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去做一件计划好的事情都很费劲。若是我们连吃饭、走路都需要动用宝贵意志力,那结果可想而知。人们基本什么都干不了,只能每天为生计奔波,争取多摄入些能量,并尽可能的减少能量的摄入。

所以,不要光看到自己的坏习惯,只想着这些习惯对生活造成了多么不好的影响。我们也有很多好习惯,来保证自己的生活能正常进行下去。也正是因为组块化的这个特性,才让我们的精神能够从身边繁杂的琐碎中解脱出来,去学习,去创造适合自己的外部环境。

习惯养成的三个步骤

科学家们曾经用一个老鼠吃奶酪的实验,确定了习惯的三个步骤。即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科学家们搭建了一个迷宫,把实验的老鼠在迷宫的入口处,用一块木板当做迷宫的大门,并在迷宫最左侧的尽头放了一块奶酪,每次都这么放。然后,科学家们通过仪器来检测老鼠大脑的活跃程度。

刚开始实验的时候,科学家发现老鼠的大脑一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因为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寻找和探索,才能够发现奶酪。

可当实验进行了一个礼拜之后,老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套路,每当听到大门打开发出沙沙声时,老鼠就会很娴熟的冲进迷宫当中,撒欢儿般的跑到最左侧的尽头,去吃那块必定会被放在那里的奶酪。

这种状态下老鼠的大脑,就只有在听到沙沙声这个暗示、以及在吃到奶酪得到奖赏时,才会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换而言之,老鼠已经习惯了从迷宫门口跑到迷宫最左侧尽头的这一个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变成了一个惯常行为,它的大脑不用任何的思考,就可以自动完成这一个步骤。

所以,就像大门打开时发出的沙沙声对老鼠的影响一样,暗示的本质是一种触发机制。只要满足触发条件,就会让我们采取相应的惯常行为,去简单快速的处理事情。然后再通过奖赏,来进一步巩固我们的习惯。

仔细观察下,会发现习惯的这一个回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从身体动作的层面来讲,我们行走坐卧,甚至是用筷子吃饭的姿势,全都体现着我们大脑对于肌肉的控制习惯;

或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考虑,人们遇到同样的事情,采取的措施及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面对孩子做作业时各种脑洞大开的答案,有的家长甚至会被气出病来;而有的家长就会耐心指导,说明问题所在;还有些家长,可能会被逗得哈哈大笑,觉得自己的孩子真是个天才。所以,如何处理一件事情,也反应着我们思维方式上的习惯。

抑或从情感方面的表现来考虑,面对同样的情绪,人们处理的方式也反应着个人的习惯。比如郁闷的时候,有的人喜欢把自己关起来听听歌;有的可能找朋友大倒苦水;还有些心大的,可能直接靠吃吃吃、买买买来调整自己。

所以,人的本质就是复读机,这样的调侃真的挺贴切的。因为在没有自己意识到问题之前,人们就会采用同样的行动、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情绪来处理同样的问题。

习惯能够消除吗?

说到这,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习惯的本质和意义:就是在特定条件下,触发特定的行为动作,来得到心中预期的奖励。那么,另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我们能够消除习惯吗?关于这个疑问,我们还是从之前那个老鼠吃奶酪的实验,开始说起。

当科学家发现老鼠已经养成了习惯以后,就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开始把奶酪随意乱放,但就是不放在最左侧。

老鼠虽然不开心奶酪就这么没了,但毕竟要填饱肚子呀。所以,在发现老地方没有奶酪以后,老鼠的大脑再次活跃起来,开启了搜寻奶酪的模式。这也意味着大脑在消耗额外的能量去处理这个问题。

奶酪被随意摆放了一个礼拜,老鼠就找了一个礼拜,大脑也持续活跃了一个礼拜。然后科学家又更改了套路,让奶酪一直放在迷宫的最左侧。这一次,这个旧习惯仅仅几次就被老鼠重新掌握了起来,大脑又恢复到了惯常行为的模式。所以,我们从中可以得出结论:

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因为它们已经被大脑,嵌入到了自己的结构当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人不断的反复戒烟、反复戒酒、反复戒赌。这都是因为抽烟、喝酒和赌博这些行为带给大脑的奖励,已经深深的嵌入到了大脑当中。只要受到相关暗示的刺激,就会让我们走上老路。

那么,这个无法被消除的特性,其意义何在,难道就是为了惩罚我们,让我们更难以改变自己么?当然不是了,凡事存在即合理。

这个无法消除的特性,让我们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学习。想想我们好不容易学会走路、学会使用筷子。结果一个不小心,脚扭伤了,手烫伤了需要静养。

等养好了突然发现,我们不会走路,也不会用筷子吃饭了,只得再次重新学习,这该有多尴尬。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习惯的这个特性,让身体及大脑能记住学过的技能,极大的减少了重复学习所浪费的时间。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习惯的本质,其实就是大脑为了节省脑力消耗,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特定的惯常行为,来达到特定目的及奖励。而且,为了避免没有必要的重复学习,习惯本身也无法被消除。

那么,既然习惯无法消除,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坏习惯,逐渐把我们的生活吞噬掉。而我们,只能通过硬碰硬的方式,靠自己的意志力来培养一个新习惯么?

当然不是,习惯其实是很脆弱的。

如果你对于习惯的养成还有很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或者加入我们每周一次的线上读书分享会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共同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