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百一十一|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7f5c6f662865b57b.jpg)
个人最近而特别关心这种洗脑和忽悠的这种相关的问题,那么为了进一步去了解这两个问题,就选择了两本著作,其中一本《洗脑的历史》个人前面已经导读过了,那么另外一本呢,就是破破桥的作品《忽悠的原理和技巧》。
在具体展开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之前,个人想简单聊一下这个作者,这个作者原名叫段炼,是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专业毕业的,现在在硅谷开创了自己的一家公司,那么我当时最初在看到作者的这个履历的时候,会让我不自觉的想起一些人,这些人的名字我具体就不指出来了,那么这些人跟本书作者的专业背景很相似,跟计算机专业相关,而写的书籍的类型也比较的相似,就是写的书不是他专业领域内的内容,而是可能他比较感兴趣关注的内容。
那么那些人的作品,我个人也都拜读过一些,并不能说那些人的作品写的不好,但是也没有好到一些读者吹捧到的那种程度,因此,对于这一类的书籍,我个人一般而言是不怎么会去读的,因为你有更好的选择,并不代表你只能选择这样的一本书籍,不过我还是选择读完了这本书,因为他这个标题实在是太吸引我了,就冲这个标题的内容,我还是非常乐意去读完这本书的,那么,我个人觉得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并没有辜负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而且还引起了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因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不过,我还是需要指出来的是这本书,我觉得他的理论根基在逻辑学,这跟我之前导读过的两本书《思辨与立场》以及《学会提问》的理论根基是一样的,因此我还是推荐大家去读,我到现在还没有去读,但是马上就要去读的一本书籍,就是陈波教授的《逻辑学是什么?》。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是比较专业系统但却是深入浅出的表述了逻辑学的一些理论基础。那为什么要去了解逻辑学的一些理论基础呢?
一方面是前面讲过的这个原因,就是这本书籍以及其他的两本书籍,我个人认为的理论根基在逻辑学,其次,就是读完这本书,让我再一次认识到了逻辑学对于一个人去理性思考以及纵深探究一个问题的重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b1bf7208ffa680f3.jpg)
那么关于这本书的导读,我个人会主要抓出他在这本书里面讲到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一番阐释,至于他所采用的这个文本背景,就是方舟子与韩寒大战,以及方肖大战的这个言论背景,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了解,我不会怎么涉及。不过提到这个方韩大战,我也想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之前个人一直只是听说过这件事情,并没有具体的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在这本书当中,作者比较完整的表述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以及跟他们两个人有关联的人之间的对话内容,那么我个人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当中,我很大的一番感受,就是实在是太无聊了,这得多无聊才会去闹出这样的一番事情,尤其是这其中提到的那个证明韩寒身高的那个事情,真的让我实在无力吐槽,我也不想多说,不过他们的这个事件,会让我想到一件事,就是打碎一切偶像崇拜。
我所谓的打碎一切偶像崇拜,就是不是那种狂热的,甚至以信仰的这种姿态去对待自己的偶像,好像认为自己所一直坚信的这个偶像说的话都是对的,从来都不会有问题,即便有问题,那也是自己理解有问题,而不是他本身言论或者文章的问题,可以尊重自己的偶像,也可以向偶像去学习,但是并不代表我要向维护上帝一样,去维护我所尊重和学习的对象。
关于这个话题,我个人暂时表述到这儿,那么接下来我就对这本书当中的一些重要的思维观念和概念,以要点分析的方式与大家简单的交流一下。
第1个思想要点,话语权。所谓的话语权,我们具体的来理解,就是在一个情景之下,你跟某个人面对一群特定的观众,宣讲自己的思想内容,但是那个人他有本事让这群观众只听他的,不听你的,又或者说他让你讲,但是观众永远都只相信他的,这就是这个人在这个群体当中所占据的话语权。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24dc20b3894b5af5.jpg)
其实这个生活当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方说某个家庭的母亲信佛,然后呢,进了某个大法师的佛学传播群,然后每天按时按点的聆听这位大法师说法,那么假设这个时候,这个母亲的儿子,发现了这个大法师讲的佛学内容有问题,然后呢,就进了这个群,跟那个大法师辩论,但是可想而知的结果是那个儿子输了。
其次,操纵话语权的技术手法,两个方法,第一重复信息,第二整理信息。所谓的重复信息,就是天天讲那一套观念,所谓的整理信息,就是在网上广泛收集自己宣讲的那一套观念有力的证据,然后进行有意识的裁剪,以符合和更直接的证明自己讲的那一套观念的正确性。
第2个思想要点, 模糊标准。所谓的模糊标准,指的就是说为了得到自己确证的那个结论,那么自己编制出来的这套标准呢,不具备普遍性,也不具备规范与可验证性,相反是可以自己随意的主观解释的。比方说,一些母亲在对待媳妇和女儿时的区别,在其他的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之下,媳妇白天睡到中午,这个母亲就认为她懒。那么这个自己女儿白天睡到中午,就认为她是要好好休息。
第3个思想要点,证实偏见与逆否命题。所谓的证实偏见,就是说我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答案,然后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一切对于我证明这个结论正确的证据。所谓的逆否命题实际上是为了纠正这个证实偏见,关于逆否命题,我们中学就学过,可以自行去回忆和追溯一下。
第4个思想要点,经验与知识盲点。这个实际上指的就是说一个人所经历,所看见所学习的经验也好,或者说知识是有限的,那么对于超出个人经验范围之外,或者说知识范围之外的那些领域,不要武断式的认为就是自己看到的那样,或者说理解的那样?就好比异性恋和同性恋这种问题,比如:有的人就认为,自古以来,就是只有异性恋,传宗接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175a7645ccbe63b0.jpg)
第5个思想要点,营造情境。这个里面确实提到了这个传销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起的这样的一个封闭式的情境,在这个情境里面会设定各种各样的游戏规则以及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再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等等,从而会将一个人成功的洗脑。
第6个思想要点,整体思维。这个所谓的整体思维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要站在一个信息全面性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信息的全面性。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一点,那是因为在网上很多时候很容易去把一些事件信息当中所谓的一些可疑的地方,以耸人听闻的方式不断的提出来,然后对你进行这种信息的轰炸和灌输,然后慢慢的一件可能不是那么可疑的事情,你也会觉得很可疑了,但是你自己本身必须对这个事件全面的信息综合式的浏览和判断,才能够得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精准的判断。
第7个思想要点,信息控制。所谓的信息控制,就是说有些人把那个原始的信息,全面的信息控制起来不告诉你,那么他告诉你的信息是经过他有意识的裁剪以及为了证明自己心中预设的那个结论正确性所提供出来的信息,而且这个信息往往超出你的知识和经验范围之外,那么你自己想要去查阅这个完整的信息是需要花时间,精力,甚至金钱这个成本的,所以说它就能够对你实现信息控制。
如果这个信息控制被发现之后,还会有两种常用的就是补救措施一方面是这个转移议题,就是从这个信息转移到另外一个信息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移话题,另外一个补救的措施就是制造区别,什么意思呢?比方说有人卖这个美白牙齿的牙膏,说所有的人用这个牙膏牙齿都会变白,结果这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应这个用了都没有变白,但单个卖牙膏的说那是他们自己牙齿的问题,不是我牙膏的问题。
第8个思想要点,诉诸专业壁垒。这个其实特别常见,也很容易被利用,就像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就是有的人他有可能没有这个专业背景,但是呢,他自己用网上去搜索一些所谓的专业知识,然后进行自己的一番修改和裁剪,然后呢,把这个东西拿出来去质疑那些所谓的专家权威,又或者说自我标榜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权威。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ad76d18c3e30fc97.jpg)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得逞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普通人不会花那个时间精力心思去了解和研究他讲的这个所谓的专业知识领域,是不是靠谱的?反正我们对于不知道的内容,首先很容易就是盲信。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破破桥如是说,涉及专业问题的讨论,要牢记检查中立性(避免过多的利益纠葛)、权威性(以履历保证其专业水准)、公开性(便于其他专业人士核查)、署名(以个人名誉担保其专业信誉)这四个标准。其次,不要轻信非专业人士的专业发言,培养查阅原始材料的能力,信任权威中立的专业机构、团体或个人,是最好的判断方法。
第9个思想要点,诉诸生活差异。这个怎么来理解呢,就是你由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认定的那个所谓的结论和别人由他的生活经验所认定的那个结论,如果不一样的时候,那么有些时候你得尊重别人的生活经验,跟你的生活经验的这种差异性和不同,而不是认为自己生活经验的那个所得出的结论就是绝对正确的,这个如果举例的话,其实跟前面讲的那个同性恋和异性恋的问题一样。
第10个思想要点,被话语权。所谓的被话语权是你自己认为自己掌握的那套证据信息以及在这个证据信息之上所得出来的结论,是经过自己独立自主理性思考出来的,但实际上可能你忘记了这一套证据信息是已经被别人才剪裁过的,其次,就是你所处的那个环境里面所构建出来的那套环境,很多人为你加油鼓劲,很多人给你赞扬,很多人给你拍马屁,就是让你不断的相信这套被裁剪过的证据信息所得出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第11个思想要点,无限质疑。比方说有人质疑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那么我如果证明自己这是我写的,然后我给出一套证据,但是他马上就开始质疑其他的方面,总而言之,他不断的向你质疑,就希望你不断的拿出证据自我证明,但是他永远不会相信,反而会不断的质疑,质疑不需要太大的成本,你不断的自我证明是需要很大成本的,所以他可能像耍猴一样看着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01815b64e1793b53.jpg)
第12个思想要点,群众韵冬与污名化。这个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就是在网上很多人就是煽动群众的这种情绪,然后对于自己所反对的那些对象进行这种人身攻击,或者说给他贴上各种各样恶毒的标签等等。
第13个思想要点,攻击信任链条。比方说有人质疑某某学校的学生做了什么违法的事儿,但是这个学校出来证明并没有这回事,那么这个时候有人就会认为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在这个学校是有背景的,那么这个时候又请了这个执法部门来证明,但是呢,这个时候又有人质疑说这个学生在执法部门又有背景等等,其实这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贫二代,但是有些人他为了达成自己心中的那个结论和目的,就选择这种不断的质疑和攻击这个所谓的信任链条。
第14个思想要点,摆脱语言陷阱的方法。第一就是理清定义,其实这个问题我很多时候也讲过,就很多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没有对这个概念有一个专门的定义,以至于大家随便谈。第二,界定标准和规则。这个标准其实前面已经讲过了。第三,收集有效材料,承认自己知识和经验的有限性。在这里简单的提一下所谓的有效材料,有效材料最好是自己去阅读最原始最公开的材料,而不是看某个立场上的人,他给你剪裁出来的材料和给你阐释的材料。
第15个思想要点信息污染。所谓的信息污染,实际上就是对一个事件的信息进行铺天盖地的质疑,挑刺儿,以及综合一些所谓的子虚乌有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编造的事情去得出许多完全不符合事实证据的结论。这个我觉得国外的那些研究中国的很多一些著作或者文章就是这么搞的。
那怎么办呢?首先那就是得去抓住关键问题,对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问题不用去关注,其次,就是重点考察证据证人证言以及专业调查者的论据是否真实可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0e925ef367304944.jpg)
第16个思想要点,阴谋论的要素和手法。首先这个要素,有这么2点,第1点就是耸人听闻的指控,第2点,就是荒谬性,比方说我那天看到有一个所谓的民间科学家说,自己曾经在10年之前被外星人捉去到了月球,然后生活了一个月,然后又把它放回来了,然后他掌握了什么外星科技的那些什么做法。
他认为这个外星人会攻击地球,他自己仿佛是救世主,可以用它学来的那些科学思想来就拯救地球,可是他自己现在呢,还在一个自行车修理厂修自行车。那么这个手法有这么三点,第一制造反差,第二无限质疑,第三培养圈子,关于这3点我想也比较好容易理解,就在这里不多加赘述了。
第十七个思想要点,诉诸公众谬误。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网上一些信息呀,如果有那么好几个所谓的专家学者一致得出的结论,你觉得这个结论就是真实可信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这几个专家学者他们审阅的是不是那个原始的文本材料,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有可能这些专家学者也是像我们一样,透过所谓的这个网络信息渠道去看待这个事件的,那如果说他们看的网上披露的事件信息材料就是有问题的,那他们所谓的结论也是有问题的。
第十八个思想要点,推理是要有品质的,咱们不是那个什么神探,所以咱们就以一般的推理方法,就是有几分证据讲几分话,那么你根据现在所有的证据以及所谓的证人,证言所能够推理出来的结论,就能够作为你当下可以相信的结论,如果说出现了新的证据,证人,那么你根据新的信息量进行调整和修改,逐步逼近真相。
但是有些人呢,他就不会这么去对待,他会去有意识的去做选择符合自己结论的材料就用,不符合这个材料就认为那是假的,或者说认为那是虚构出来的等等之类的,归根结底就是他认为的那个结论永远不会错,或者说你永远证明不了他的结论是错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92865/497a861e1a867796.jpg)
第19个思想要点, 肯定性指控和否定性指控。所谓的肯定性的指控指的是什么呢?假设我们从一个超市出来,别人质疑我们偷东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在面对一个肯定性的时空,那么面对这个肯定性的指控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不需要自我证明的,是需要对方来举证,就是你得拿出证据证人以及相关的信息来证明我确实偷了东西,而我自己不需要来证明我没有偷东西。
所谓的否定性的指控,假设我去求职,这个老板质疑我没上过大学,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我拿出证据来证明我自个儿确实上过大学了,但是这个需要有一个边界和规则,什么意思呢?就是比方说我们敲定,只要拿出这个相关的学历证书以及学信网的证明就足以证明我确实上大学,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边界和规则,我拿出来你也会说这个又是造假的,或者说我不看我不看,那么这就是稀里糊涂了。
第20个思想要点,学术式的忽悠。所谓学术式的忽悠,这个其实就是前面讲的那一点,就有些人自己扮演专家学者,实际上就是说自己在网上搜了一些资料,随便改改,然后就说这是某某学科的专家在研究某一方面的成果,就我们普通公众可能不会花这个时间具体的去探究考究这个结论原始文本他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但这恰恰就中了他们的陷阱。
那怎么破解这个问题呢?如果有条件最好自己独立的去阅读这个原始文本材料,其次呢,就是你发现对方这种所谓专业性的指控,拿出那个可正伪的条件还不够,他还得去证明,而且是严格的因果关系证明,证明那个结论是正确的。再次,就是得注意他提供的那个材料文本当中的边界范围和适用条件。再次,就是认真的审视对方的这个专业背景,以及他们的这个利益关系等等相关的事宜。归结到一句句话,就是自己能够把网上所能够公开的尽可能原始的关键材料拿来反复的质证,恢复信息的完整性。
第21个思想要点,对于网上的那种论战,似乎中国的舆论环境里面并没有一个相关的程序,规则,方法,第三方具备公信力的裁定平台等相关的条件要素以进行最终的评判与认定,最后作者在这本书当中也提到了,就是在讨论一个问题或者说辩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相对应的规范标准与规则,而并非泼妇骂街似的辩论。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在我看来,个人加入的很多群里面所谓的观点的争论,并不是能够达到那种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的境地,反倒会成为大家相互看不顺眼和相互攻击的一种工具,因此,个人几乎从不参与这种所谓的争论,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个人建议不必要陷入到这种无谓的争论当中去,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还浪费心情,还不如趁这个时间,多读几本好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