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国:荀彧“忧薨”背后的隐情(五)沉默中灭亡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系列文章第五篇:沉默中灭亡
公元212年荀彧与曹操嫌隙丛生的矛盾,终于因一件触碰原则底线的事,从暗中较劲转变成了直接对抗。
这件事就是曹操授意董昭等人策划让汉献帝给自己加“九锡”之礼。
给大臣加九锡之礼最早是由汉武帝所创立设定。本来是天子对有功之臣宠爱有加的赏赐之礼,是臣子们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代表着皇恩浩荡。
但是由于西汉末年有个篡汉的王莽受过九锡之礼。以后的九锡之礼就成了权臣僭越皇位的标志。

除了九锡之礼以外,还有一份皇恩浩荡的礼遇转变成了权臣的标志,就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本来是皇帝体谅功臣元勋的一种礼遇,后因董卓等人也转化为了权臣僭越的标志。
真是不怕没好事,就怕群众里面有坏人。
曹操身上代表权臣的这俩标志全集齐了。既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礼遇,又享有加赐九锡之礼的荣耀。
曹操虽未称帝,要说曹操不是权臣,没有僭越皇位之心恐怕鬼都不会信!

荀彧未死之前,曹操绝不敢如此放肆,毕竟以荀彧为核心的颍川集团,政治力依旧很强,不容小觑。
曹操在干这个事情以前,先让董昭秘密咨询了一下荀彧。也就是现在所讲的非正式会晤,先试探了下荀彧的立场。荀彧是丝毫未留情面,坚决反对。
荀彧的观点是:你曹操本来兴兵征伐的目的就是为了辅佐汉室,安定国家。现在功成名就,就更应该坚守最初的志向,秉持忠贞之心。功成身退才是忠臣君子应该干的事,怎么能主动要名誉求表彰呢?

这话说得很重了,表达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你曹操功成名就以后,怎么能篡汉自立呢,那不成了下一个董卓了。
你曹操一旦成为董卓、王莽,我荀彧不就成了助纣为虐的逆臣贼子了。
曹操知道荀彧的立场后,非常气愤,但是考虑荀彧这些年的功劳苦劳,以及目前颍川集团的势力,他也一时难以发作。

陈寿在三国志记载荀攸的死,用了“忧薨”两个字,这里面很有深意。
这个忧字第一表明荀彧之死不是身体原因。荀彧是知道自己阻止不了曹操称公、称王、加九锡,但是他又必须要站出来阻止,一旦妥协默许他自诩汉臣的一世清白就毁于一旦,他的忠臣名节也就荡然无存。
第二表明荀彧之死并不是在曹操的强迫之下而死。曹操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跟他荀彧是有很大关系的,此时荀彧无法突破自己的心理关,他必须要选择在曹操称公之前死掉。

薨字其实也有深意。天子之死称崩,王公之死曰薨。三国曹操、刘备之死都称崩,孙权虽然也已经称帝,但死后曰薨。
这一点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记载一样,值得玩味。
还有一个遂字,【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才称魏公,但是陈寿加用了一个遂字,表明了陈寿的观点。陈寿认为荀彧之死跟谏阻曹操称魏公加九锡有直接关系。
网上及影视剧作品多流传促使荀彧死亡的原因是曹操赏赐荀彧食物的时候,寄了一个空盒子。荀彧一见空盒,深明曹操之意,于是吞药自杀。

其实这个不太真实,合理推断应该是曹操通过董昭密访知道荀彧对他策划九锡之礼持反对立场以后,开始逼迫荀彧明确表态,也就是要强夺荀彧的汉臣志向。
当时曹操要南下讨伐孙权,上表给汉献帝请求让荀彧到谯县劳军。汉献帝准奏以后,荀彧到达谯县就被曹操扣留。
【《三国志》记,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劳军这件事本身就非常奇怪,因为曹操和荀彧合作这么多年就很少上过战场,都是在后方支援看家献策。况且现在荀彧已经是50岁的人了,安排劳军这种苦差事显然别有用心。

扣留这件事就更有问题,曹操为此还专门给汉献帝上了一道冠冕堂皇的奏折。说臣今天要过江打孙权了,因为是奉命讨伐孙权的罪行,是皇家差事,所以最好派个大臣来监督我,这样也防止我有辱君命。
皇上你也别不好意思,文臣武将并用的例子自古就有,还是有个文臣来监督我比较好,别以后我干了什么事说不清楚。
我看满朝文臣,荀彧最合适,你也最信任他,让荀彧来宣示你的命令最合适。正好荀彧现在就在我这呢,行军打仗的事讲究的就是速度,因此没时间提前请示你,现在我就直接把荀彧留下来了,跟你汇报一下。

汉献帝接到曹操的奏章,见曹操先行后奏,木已成舟,只能屈就曹操的意思。
于是下诏让荀彧以侍中光禄大夫(类似国家顾问)的身份,持使臣符节,给曹操做参谋。
曹操的这一番以退为进的操作并不是要逼死荀彧,而是告诉荀彧,皇帝也得听他的,更不用说你荀彧了,小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不懂吗?汉献帝都妥协了,你还挣扎个什么劲,赶紧从了老衲吧。
一边是有君臣之义的汉献帝,一边是服侍了二十多年的主公,此时此刻荀彧很纠结,所以很忧郁,但是他最终没有选择在沉默中爆发,而是选择了在沉默中死亡。
“忧薨”!以死明志,荀彧是条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