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一场别样的自我对话《断舍离》
《断舍离》,带给我们一个开启自我对话的特别角度,也是生活中回避不了的话题。那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各种物品的清理,我们的家里,各种物品的处理。
我们每天回家,打开家门,扫视一圈,第一感觉是什么?东西堆得很多,到处都是东西。想整理,又常常理不清,扔不掉。或者,刚整洁了几天,又乱了。
怎么办?《断舍离》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去看到这个清理行为背后的核心观念,通过清理物品,开启一场别样的自我对话。于是,很多神奇的效应也在发生。
《断舍离》的核心理念,就在这三个字,断,舍,离。各有其意义与作用,而三个字围绕一个思想,就是前面说的自我对话,我觉得这个是关键。行为上是对物品的整理与清理,而在这个行为过程中,透过我们与物品的关系,会反射出很多我们内在的东西,去觉察到一些被忽略的东西,去打开更深的自己,去更好的了解自己。而后,当我们明白了与物品的关系,想要什么,丢不掉背后有一份怎样的心思等,之后,自然也就把物品整理好了清理掉了,也自然很少会反弹,并且生活也会发生神奇的转变。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
有一种现象,尤其比如多数女性的衣柜,为什么东西越堆越多,有时买了却不用?但每次挑选用时又觉得少了那么一件?书中,提到人们的一种捡便宜心理,一听打折做活动,就心动啊。实质上是忘了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而买了很多后,又总是缺乏及时整理清理,书中作了一个物品水池的比喻,不断涌入东西,却缺乏出去的口,东西逐渐下沉,于是水池成了泥潭。久而久之,更加不愿意清理,因为一搅动,整个水都浑浊了。
书中还特别对扔不掉东西的人做了一些概括分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其实就是反应了囤积物品或扔不掉物品的心态。这些也正是自我对话需要去发现的。
同样的,需要清理的物品也可以分三类,不用的东西,还在用的东西,充满回忆的东西。不用的东西是纯粹占据了空间,其实是给了自己更多束缚。而还在用的东西,有时实际上却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也许只是习惯了,或还能用。充满回忆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会把我们拴在过去里。
那么,如何重新审视这些物品?重点应放在日常用品上,因为非日常的,其实用到真的很少。同时,也要重新思考住所,家的意义。回到自己的住所,家里,希望获得怎样的感受?书中提议,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我觉得,也是如此,家,让人感到温暖,放松,恢复……
而在筛选物品上,则要把‘我’作为主体,把时间定为现在。是‘我’在使用物品,不是物品能不能用。所以要注重自己作为使用者的感受。当我们选择物品,使用物品,拥有物品时,有怎样的心理?这其实就是一个觉察自己,了解自己的契机。
最后,理念了解了,重要的是,必须不断实践。入口是把做好断,中间要及时舍,出口要做好离。房间,家,是一个空间,而我们的内在世界也是一个空间,为自己的空间负责,好好爱自己。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物品能映射出未知的自己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一起来试下吧!从和物品的关系里,重新认识自己。也许,会有神奇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