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谈升学与选课”读后随笔

2022-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DAFUF

看完这本书的前两篇便有一种真的遗憾太晚遇到它的感觉,看到这一篇时这种感觉更有深而无不及,恰巧最近新一批学子也刚刚高考结束,看到时便想到有一个表弟也刚高考结束还未来得及问候,便想是不是可以送他这本书。回头打个电话问一下。

高考好像一直给我们一种事关人生命运前途的重要关卡,事实虽不尽然但也的确如此,尤其在目前这种“卷”的情况下,读研都好像是一种必备加码。依照这样的趋势,可能高素质人才占比会变大,社会会更加文明?

朱先生说,“升学”拆开来细想其实是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选学校,第二个便是选学科。仔细想想确实如此,虽说即使选了不合适的科目,毕业后依然可以改行之类,但是如果在一个专业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美好的青春岁月,在考虑转行之际,还是会思索再三,因为普通的我们会考虑沉没成本,尤其是当你还未曾找到自己喜爱至深之事。即使不考虑转行问题,如果选对科目,也会引发自己的很多思考,对自己的成长也是极好提升。

如何选学校?

“现在中国社会还带有科举时代的资格迷。”“学校文凭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学校招牌越亮,文凭就越行,实学是无人过问的。”拿我个人来讲,也是这个大时代下成长的一份子,认知中,的确是有“敲门砖”的这种想法的,之前也看到过说,企业没办法在看简历的时候判断你的能力,那么高的学历更有利于他们缩小范围,提升筛选的范围,对于这种说辞,感觉没有理由反驳,因所站的立场不同,为了资本和效率的提升,这也是可以有必要的。

为了这种“资格”,便各路神仙都出现了,拉一个名流当“名誉校长”或者“名誉教授”,“大学既多,只能叫‘大学’还不能动听,于是‘大学’之上又冠以‘美国政府注册’的头衔。”此种“生意”会变的更加兴盛。但是这种更多是让有钱人家的小孩子去逍遥岁月,向我们这种普通人只是观望一翻而已。

“我们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如若真以此为标准,那大多都是真心在做学问的人吧,不过个人浅薄认知,在高考刚结束的大多数孩子,都很难有较全面的学校和专业认知吧,如果有了全面的认知,并能判断出此学校有无“诚恳”,那必定是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对事情有清楚的认知和判断。(这里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并没有想要反驳朱先生的意思,可能是自己认知很模糊和混沌,便产生了此种考虑,因为自己选专业和学校时其实真的是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当然希望大家都能够变得可以清楚的选择自己的所爱。)

“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与资格无关。”这一点是最近两年才意识到的,并且还没有完全贯彻在行动中,自己应该是成长很慢的那一类,哈哈哈。之前一直是找别人身上的问题,觉得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包括自己在学校知识积累不够,离开学校五年后依然还在吐槽这些事,忘记是什么时候,突然意识到:“怎么还把问题归咎于学校,即使一开始有一些问题是在于此,但毕业这么久,你早已是个大人,还归咎于此,是不是说不过去?”那一刻,才惊醒,原来是自己不够主动,这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呀,这是自己要走的路呀。体会更深的一点是,我们总觉得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的生活,还没有到达自己想要的状态,过了一两年发现还是如此,总觉得自己将来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好像那种生活到了一定时间就自己跑过来似的,殊不知现在的每一刻都是你自己的生活呀,将来的是生活是你自己现在一步步走出来的呀,时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悄悄流走的呀。所以想要什么,就从现在开始吧,都是你自己的呢,就像上一篇写到“谈读书”里,做不成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一样的道理呀。

如何选学科?

“在选课的当儿,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常不免互相冲突。许多人升学选课都以社会需要为准。”这一点自己真的就是很好的证明,当时也是家中有事,再加上自己对学校专业以及社会行业发展一无所知,选了自认为能挣钱的行业,后来不仅耗过了学校时光,也耗过了自己的青春,也并没有挣到钱,还好巧不巧赶上了行业的没落,辛苦且没什么薪水。(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前面说的自己的主动性不强)其实在那时对自己适合的行业和喜欢的事有一定了解的,为了“社会需要”,选择了完全无视。

那肯定有人说“学以致用”不好么?不是不好,但是如若只为社会需要忘却自己,那便是不好。而且“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有效用于社会。”这点我是超级赞同的,如果选择了合适的专业,常怀一个愉快的心情去投入,所获结果可能更丰厚。大的科学家我们先不谈,想起之前关注的一个皮肤科医生,在他那个年代应该不会预测到现在医美以及人们对自己皮肤和抗老等等这些问题会这么关注,但他一直潜心坚持做基础研究,也赶上了所谓的“风口”,但对于他来说,这并没有所谓的“风口”与否,只是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你选课时,旁的问题都可以丢开,只要问:‘这门课合我的胃口么?’”

其实不管我们是做学问还是做事业,其实归于最终最重要的的事便是“生活”,想起有一年年会喜爱的一个副总监说“努力工作,享受生活”,他自己便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在我们许多人眼中他都有种独特的魅力。所以“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不要过早谈论“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越往后走,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所接触的面越窄,即我们所说的越“专”(其实“专”和“窄”不尽相同),所以前面我们要更加扩散,更加宽广,就像我们小学初会学很多科,高中就开始分文理,到大学会更少类别,这就像谷爱凌说的,兴趣其实是试出来的(发现她被问到很多现在大家都感到迷茫的问题),就是要多尝试,才能发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大胆去经历吧。

“倘若基础不够宽广,你就是‘专’,也绝不能专到多远路。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牵此则动彼。”这让我想到树,越是长势茂盛和强壮的,根系越是绵延深长宽广。有时候真希望自己可以活成一颗大树,就在那里。

最后,“我认为你在中学所打的基础还不能算是稳固,还不能使你进一步谈高深专门的学问。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一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你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如果有幸被一些刚高考完需要选学校和选专业的同学和朋友看到的话,希望可以对你有一点帮助,但还是更建议你去购买这本书,毕竟每个人看后所感所想都会有所不同,只是希望能多给你尽量带来正面的影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