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你的二十岁应该这样过
人生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既在病。其中祸福旦夕,有时候是日积月累,有时候不过是一念之间。
就如同网络说的一样“未曾长夜共饮,不适合谈论人生。”所以又一次的彻夜未眠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只愿邀君共饮,与君共勉。
当我们挥手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挥手诀别了青雉的校园生活。慢慢长大,慢慢成人。心里开始出现了或者思虑了有关一些根本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苦闷甚至恐惧。恰好我就正处于这个阶段。
这些问题,由于他们太内在,太抽象,我们常常不知道怎样提出,或者提出了也不易得到回答。很多时候我们一脸茫然的向亲朋好友问到“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或者“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亦或者“生命到底是什么?”甚至我还问过一些更离谱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是我,他为什么是他?”诸如此类的问题教科书里也没有答案,就如冰心所言“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更是找不到答案。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还拿它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个性签名:“生命,是一场虚妄的坚持。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在虚伪中寻觅着真实,在真实中伪装着虚伪,一笺烟雨,半帘幽梦,有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生活不是不快乐,只是在苦中坚持后才懂得!”
可见这是经历多少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才能写出如此评判。余秋雨也说道“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所以在不同人的眼中生命也是多姿多彩的。
在大二的时候接触到了余华的《活着》。(美国《时代周刊》)中提到“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富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富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义,是富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在这里我不妄自评判《活着》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因为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身边人的珍惜之情。
最近在读毛姆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毛姆的世界是一个永恒的世界,一旦我们走进这世界,就像走进柯南道尔的贝克街一样,怀着快乐,永远回家的感觉。菲利普·凯利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毛姆的自传呢。通过对菲利普·凯利慢慢的了解,我认为我对他比对我的许多朋友和令居还要熟悉,从刚遇见的焦虑小男孩到因为占有欲太强失去了唯一的好友罗斯,从一直热忱的祈祷上帝来治愈自己的畸形足到后来遇见爱情却同样措手不及。在这期间我甚至开始关心他,为他祈祷,为他焦虑。
水中月又何尝不是天上月,菲利普·凯利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一生。
不论是钱钟书的《围城》还是余华的《活着》,不论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还是沈从文的《边城》无一不流露出人性最真实的东西,无一不指引着生活的意义。
然而今天“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无不纸醉金迷,生命的追求和意义也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年仅弱冠却早已失去内心的纯真,磨灭心中的意志,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走着教科书式的人生。
记得和一位朋友交谈时,我说:“人活着不能只追求金钱,沽名钓誉。”她说“我们不仅要滋养灵魂,还要兼济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人们的抗风险能力是很低的,钱虽说是俗物,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的用途将更有意义。
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这个道就将“生命的意义”这一抽象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
三十岁之前你是世界的,三十岁之后世界是你的。我们不得不来到这个世界,又不得不离去。在这期间我们还不得不经历出生、成长、衰老、生病、死亡这些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们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来反省自我,我们究竟怎样活着。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二十岁到三十岁没有具体记载,我们暂且理解为十五到三十岁志于学。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红尘如火,让人五蕴织盛,得不到片刻清凉。所以我们又一次不得不思考三十岁这个分水岭。
三十岁以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体验,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金钱。去不断的犯错,大胆的品读这个世界和生命的滋味。积累经验,增加阅历。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人不可以随意增加自己的长度,那不妨去增加自己的宽度。”这里所说的宽度并不是指品尽天下美食,然后丰满到不能自己。而是说增加自己的阅历,你只有一段生命的旅程。但是你可以去别人的生命中走一遭比如菲利普·凯利,比如富贵,这样你不就又拥有了一段生命的旅程。
同时那就是在生活中不断的去触发思想,不断的”置身他事”中去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就如同招聘广告中一成不变得经验丰富者优先一样。你带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带着十足的社会经验,才能生活的游刃有余,风生水起。
其次,在三十岁之前掌握一门技术。为什么把技术放在经验后面提呢?肯定是有原因的,虽说穷苦年代饿不死手艺人,但是手艺人若是闭关修炼,两耳不问窗外事,那么首先饿死的就是他。社会阅历和技术的关系就如同皮囊和毛发的关系,所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纵观历史长河,横看无脑励志。传授的都是经验,增长的都是阅历。
三十岁以后则是不断消化过往的体验,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然自己变得与世界合拍起来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三十岁之前你是世界的,三十岁之后世界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