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咤爆红背后,中国动画的血脉已经断绝了
文/独立鱼电影
人红是非多。
《哪咤》被中影华腾指控抄袭。
对方召开媒体发布会,公开维权。
因此登上了热搜第一。
但是看新闻别只看标题。
点进去再看,鱼叔可以直接判定,这是强行碰瓷。
《哪咤》票房跻身影史第三,已经破了 44 亿。
说它扛起来了整个暑期档,都不为过。
豆瓣评分至今高达 8.6 分。
无疑是国产动画的顶级水准。
在它正式上映之前,鱼叔就夸下海口,鼎力推荐。
但鱼叔的好基友@罗罔极 有不一样的声音。
为了不给大家浇冷水,一个多月没发声。
今天终于憋不住了。
文/罗罔极
今年的“哪吒现象”,很像四年前的“大圣现象“。
实际上,从较为专业(自诩)的角度讲——
《大圣归来》和《魔童降世》,都属于那种中规中矩符合工业水准的作品。
其剧本结构,完全套用了好莱坞三幕剧模版(这点不多说,懂的自然懂);
其故事核心,则是一个模仿日漫,另一个模仿美国最爱拍的政治正确大片。
不信?
《大圣归来》的开头,先用大幅冒险篇章,建立了孙悟空和江流儿的友谊。
后来,因孙悟空无力对抗混沌,导致江流儿被瞬间虐杀。
看着朋友的尸体,孙悟空身上的能量愤而聚集。
立马变身成齐天大圣,击败了混沌。
这情节,与《七龙珠》有何分别?
鸟山明先用大幅冒险篇章,建立了卡卡罗特和小林的友谊。
后来,因卡卡罗特无力对抗弗利萨,导致小林被瞬间虐杀。
看着朋友的尸体,卡卡罗特身上的能量愤而聚集。
立马变身成超级赛亚人,干掉了弗利萨。
还有《海贼王》《火影忍者》《妖精的尾巴》……
甚至《泰迦奥特曼》里,都有极为类似的起承转合。
发现没?
建立友谊——朋友死去——主角暴走——秒杀所有。
《大圣归来》的故事核心,并不源于《西游记》。
而是源于日本少年动漫里,热血燃魂的四步规律。
同样,《魔童降世》的故事核心,也不源于《封神演义》等中国神话体系。
动画中,哪吒是个魔童,生来便与大众不同,受尽了大众的偏见和暴力。
哪吒出于好心,救了村中幼女。
结果,村民非但不领情,还认为是哪吒绑走了幼女。
无论哪吒做什么,人们都认定他有罪,认定他是一个危险的魔鬼。
最后,哪吒虽力战敖丙,保卫了陈塘关百姓,却仍遭到天雷降世的惩击。
这样的设定,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西方多年向外输出的反歧视价值体系。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对照,就是美国经典名作:《杀死一只知更鸟》。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鲁滨逊是个黑人,生来便与白人不同。
在白人的世界里,鲁滨逊受尽了偏见和暴力。
鲁滨逊出于好心,帮助马耶拉干活。
结果,马耶拉和她家人非但不领情,还诬告鲁滨逊是强奸犯。
无论鲁滨逊做什么,人们都认定他有罪,认定他是一个危险的魔鬼。
最后,鲁滨逊虽找到律师,证明了原告的证据无效,却仍被陪审团判了刑。
影片的这段核心台词,假设放到哪吒或敖丙身上,你看是不是毫无违和感:
你永远不能轻易评估一个人
直到你真正了解他
我为何要说这些?
我说这些,绝不是指《魔童降世》有抄袭的嫌疑。
我说这些,也不是要判定《魔童降世》是一部烂作品。
我说这些,是想违逆当下产生的所谓“国漫终于崛起”的乐观看法。
我说这些,是要从文化角度,道出一个与主流相悖的残酷事实——
中国动画的血脉,其实几乎已经断绝了。
知乎上,早就有人@猫耳朵指出,《魔童降世》里的人物,是照西方人画的。
最明显的一点,哪吒的高鼻尖,与中国儿童相比,更符合欧美儿童的特征。
那么,中国儿童的鼻子,一般都长什么样?
翻一下历代哪吒的扮演者,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中国儿童,通常都鼻尖朝下,脸型和五官敦厚而方圆。
在上个时代,哪吒的动画形象,都没有偏离这些特点。
再看别的人物。
这里,我索性挪用知乎用户@猫耳朵的一张图。
看过这张图,我们很容易就又会发现——
原来,哪吒的母亲,是一名标准的洋人美女。
鼻子硬挺,下巴尖尖,即使染上黑发黄肤,仍能看出来自立陶宛。
哪吒的父亲呢?
作为技术宅,我不愿像某些大V那样,纯用人眼扫图。
通过搜索引擎,我找到一个超强的软件:相似度测试。
在相似度测试软件里,我上传了哪吒父亲李靖的照片。
结果,不出所料。
即使画上东方的眉毛和胡须,也无法掩盖李靖的真实身份——
一名跨越喜马拉雅山,不远万里来到商朝的西方忧郁系型男。
这说明什么?
眼下,那些票房极高的中国动画,全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动画。
它们虽然披着古风外衣,实际上却与华夏的文明和艺术毫无关系。
它们的创作者,躯体虽是中国人,精神却完全承继了美式日式的审美体系。
从情节构造,到主题核心,甚至连人物造型,都无一不是舶来品。
而,由于被美国和日本的文化长期侵袭,我们恰恰对这种舶来品格外中意。
中国动画影史票房第三名的《熊出没·原始时代》,实际上也是一部标准的美式合家欢作品
再强调一次:我绝没有要批评以上斩获票房前三甲的爆款是烂片的意思。
我写此文,只是为那个已远去的,中国动画真正辉煌的时代而感到惋惜。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九四一年,亚洲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上映。
表面上,《铁扇公主》是讲中国传统文化,讲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实际上,《铁扇公主》是借《西游记》的隐喻,号召百姓抗击侵华日军。
一九四三年,日本某少年看了《铁扇公主》,并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写道:
这是一部体现了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躏中国的日本军,遭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痛击。
一九八八年,这位日本少年,已经步入老年。
他专程来中国,拜访《铁扇公主》的导演万籁鸣。
见面之后,他情绪激动,紧握着万籁鸣的手,说:
我就是看了你的动画,才走上动画的道路!
没错。
他,就是人称“漫画之神”的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物语 我的孙悟空》
还有,《神笔》《牧笛》《小蝌蚪找妈妈》……
以及,《鹿铃》《哪吒闹海》《三个和尚》……
无一不是想象力卓越,狂揽各种国际大奖。
无一不是对包括宫崎骏在内的,全世界的动画人产生深远影响。
《大闹天宫》横空出世时,美国各大媒体的影评人不禁唏嘘:
《大闹天宫》是最好的动画片。——《综艺》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国绝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美联社》
现在呢?
就拿已在海外上映过的《大圣归来》作个对比——
贬的,说细节粗糙,故事乏味。
整体只达到,皮克斯十年前的水准。
褒的,当然也有。
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好评,是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
看完《大圣归来》后,《黑客帝国》的制片人,安德鲁·梅森说:
根据我对好莱坞工业的了解这部电影如果在美国做的话成本至少得需要一亿美元但是,中国人用大概一亿人民币就做到了
仔细想想,这真的算“变态式夸奖”吗?
安德鲁·梅森的言外之意,难道不是在说——
“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好莱坞也能拍出和这一模一样的「产品」”?
那篇稿件中,记者还专门强调:“《大圣归来》确实已接近好莱坞水准。”
什么意思?
接近好莱坞水准,居然被视为一种……荣誉?
我不禁想起电影泰斗,周传基教授曾讲过的一段话:
我的愿望就一点,中国能真正拥有全世界都承认的民族电影风格。现在全世界承认日本有他的民族电影风格,连好莱坞都反过来学习他们。
我们倒好,跑去学好莱坞,这么说来我们是好莱坞的干儿子。可是人家好莱坞又去学日本,那我们不就成了日本的干孙子了?
丢脸丢透了!我憋气啊,我都七八十的人了,有一次碰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美国教授,他说,
“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学我们好莱坞?好莱坞哪有什么文化呀!”
我真想找地缝钻啊。
在我看来——
如今坐拥资本,看似风头极盛的中国动画,其实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你想问:到底什么才是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什么才是中国动画的灵魂?
举个例子,一九八八年的作品:《山水情》。
《山水情》顾名思义,讲的是山水,讲的是情。
假如,你去问好莱坞的创作者,该如何才能画出水面的动态场景。
那么,他可能会教你用各种软件,最终得到像《狮子王》这样的逼真图片。
而,假如你穿越回八十年代,去问当时中国的动画大师呢?
该如何才能画出,水面的动态场景?
你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两个字:不画。
不画水面,只勾勒划船的波纹。
如此,即便背景只是纯白,观者也能感受到烟波浩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看似简单的挥笔,传达出无穷的意韵。
同样——
假如,你去问好莱坞的创作者,该如何才能让观众领会到人物的情感。
那么,他可能会教你各种编剧理论。
比如,该怎么设置障碍,该让人物说什么对白……
最终,你会根据固有的范本,写出一部标准的故事片。
而,假如你穿越回八十年代,去问当时中国的动画大师呢?
该如何才能让观众,领会到人物的情感?
你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两个字:不说。
《山水情》的全片,没有任何对白。
开场,老翁立于桥头,听见悠扬的笛声。
这笛声,来自一名正划船的渔童。
老翁跟随笛声,将头转向渔童,虽没说一句话,却用眼神递给观众五个字:
孺子,可教也。
接着——
渔童划船,载老翁过了河。
老翁却因病,突然昏倒在地。
醒来时,老翁已躺在渔童家中。
老翁耳边,先听见门外鸟叫,随之又传来悦耳的笛声。
与此同时,渔童吹着笛,准备走进家门。
却忽然听见,屋内传来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旋律。
只不过,这旋律并非来自于笛,而是来自于琴。
渔童朝门内看去,才发现——
原来,老翁正在用琴,与自己配合着演奏乐曲。
霎时间,高山流水,仿佛伯牙和子期相遇,人生终于寻觅到知己。
惊叹于美妙的琴音,渔童决定拜师学琴。
一年四季,冬来春去,渔童的琴艺愈发精进。
红枫叶落,寒气骤升,却无法阻挡两人奏赏乐曲。
此时此刻,两人已进入忘我之境,与艺术融为一体。
到底什么,才是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
如果说,美国动画的民族风格是欢喜,日本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物哀与诡谲。
那么,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则是引人遐想的留白,则是明心见性的禅意。
二零零三年,青年梁旋从清华退学,与校友张春创立了彼岸天动画公司。
二零一六年,彼岸天动画公司规划了整整十二年的《大鱼海棠》上映。
《大鱼海棠》承载着万丈雄心,意图找回中国动画丢失多年的文化自信。
然而,心有余,力不足。
《大鱼海棠》诚然颇具中国气息,画面细节无可挑剔。
但。
如果一副画面,没为电影整体,传达出足够的信息或适当的留白意韵。
那么,这幅画面,就仅仅只是一幅独立的画面而已。
画面里元素堆积的越多,观众就越觉得杂乱、空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海报时心旷神怡,看正片时却经常又尬又气。
《大鱼海棠》的故事,原本是想表达非常中式的主题核心。
女主人公椿,要救回一名,因自己而死的男人。
为此,椿不惜以自己的寿命,向灵婆换回男人的生命。
这叫报恩,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美德的承继。
之后,男人的灵魂被释放出去,并具像成了一条鱼,名字叫鲲。
鲲,只要能健康长大,就可以恢复成原来的男人样子。
说白了,鲲看似是鱼,其实是一个还未苏醒的活人。
然而,椿和鲲的行为,触怒了奠定自然法则的天神。
于是,洪水降世,鲲被视为不祥的象征。
为了消除灾难,椿的家人和族群,要杀了鲲,以敬天神。
什么意思?
《大鱼海棠》上映后,不少观众都在批评,说影片的价值观存在问题。
不少观众认为,椿为了救情郎,无视族群安危,纯是脑子进水的行为。
但实际上……创作者想表达的,并非这样的逻辑。
我方才说过,鲲看似是鱼,其实是一个活人。
为了避免洪水,为了族群的利益,就该杀死一个活人,博得天神高兴?
举个例子——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一灵感大王,专吃童男童女。
每年一到节日,都让村民献祭,否则就会天降灾祸,不能风调雨顺。
假如此时此刻,你是通天河的村民,周围人要逼你奉上自己的子女。
你是选择像成年人一样妥协,还是用尽一切办法去迎击?
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
人生只有一次,当你认为自己所做之事是真理,就该不顾一切去追寻奇迹。
哪怕阻碍你的,是家人和族群,是长辈的道德压力,是全世界的循规蹈矩。
这叫对抗集体主义,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糟粕的抨击。
可惜。
大多数观众,都没能看出《大鱼海棠》的想表达的意义。
更可惜的是,没看出这些意义,并不是因为观众有问题。
而是因为创作者,本身并不具备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
叙事方面,由于文本太弱,导致台词浮夸,观众捋不清楚线索;
留白方面,由于隐藏过火,导致得靠脑补,观众才能望梅止渴。
《大鱼海棠》豆瓣评分6.8,票房位居中国动画影史第四。
在我看来,也只能算“承继了一半中国动画血统的作品”。
而,更悲哀的就在于,当《大鱼海棠》并不那么成功之后——
时至今日,再也没有动画人,愿意对中国文化作出探索与尝试。
力不足,心也死了。
究竟怎样做,我们才能真正拾回中国动画的自信?
从《山水情》的结局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多年以后,渔童的琴艺,早已今非昔比。
老翁欣喜之余,却也愈发思虑,不知如何才能使渔童更上一层楼。
直到,老翁在天上,看见两只鹰。
大的,是母鹰;小的,是雏鹰。
为了让雏鹰能自由翱翔天际,母鹰用最快的速度,飞离了雏鹰。
目睹此景,老翁瞬间领悟。
于是,老翁带着渔童,驾舟去往森林。
一路上,两人既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残酷。
同时,也体会到豪迈壮丽的自然风景,和自然孕育而生的鸟兽鱼虫。
在这生命最欢愉之际,老翁却将自己的琴赠予渔童,随后扬长而去。
高山之上,遥望渐行渐远的恩师身影,渔童顿时灵感涌起。
渔童手抚琴弦,将自己心中的思绪,尽皆化为只属于自己的音乐。
曾经稚嫩的雏鹰,此刻终于绝世而独立,飞向只属于自己的天空。
今天的中国动画,就好比这只雏鹰。
而,美国和日本动画,则好比母鹰。
我们从小望着母鹰的背影长大,当然能够蹒跚学步,接近母鹰的步伐。
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本应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个独立个体,本应拥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独立的灵魂特征。
学习诚然可贵,但如果只知一味地模仿别人的习气,同样也是不思进取。
总有一天,我们必须离开母鹰,才能欣赏到并向世人分享独特的风景。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重新树立起丢失多年的文化自信。
最后,就用曾为中国电影重塑灵魂尽过一份力的,陈凯歌的一段话收尾吧:
(我们应该)回头看看自己走的这几步大家都认为非常兴旺的情况下,有没有危险?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一个数字来决定?我们中国电影的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升级最后到了说西方电影的强国,不能小看中国电影数字打动不了他们还是(要看)你的电影里边,有没有能够令人尊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