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11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猴谷子

朋友从村庄出来,带了些照片出来。可以看得出,是他的心神温润、宁静、旷远

被藏着的村庄

忽然想起年初许过一愿——“偷得浮生半日闲”。回来之后闲得时间特别多,每天都在读书学知识,也有暖阳日,也捧过热茶。只是怎么都难有那个心境,偷得浮生半日的形式犹存,闲得心境却没有了,更多的是撑着像是想要逃避过去的每一刻钟。做些寻常事,过些寻常日子,渐渐的把希望和失望都变成冗长的睡梦,白日开始过得清爽干脆。觉察似乎有很长的一段路要独自一人匍匐走过,不能同人言语,张口即是尴尬,然而还没有鼓足勇气封闭,只是顺着心性被迫将它们止于尴尬之后。

怀念——生命中所有溢彩流光的昨日其实都只是当时风雨

听课艺术类云云众多,不记。题测,连着四五天的填鸭式听课,成功把已知的知识组合成了大杂烩,不分你我,所以题测的效果:看着每个答案都觉得是正确答案。先准它们胡闹,往后慢慢肃清

晚间读  王阳明 平定宁王未完

              接昨晚王阳明释《大学》之《大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他说止于至善,说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关于大学:大人小人,顾名思义,大人就是广义上的人,小人就是狭义上的人,小人可以更小,小到只剩自己,大人可以更大,大到没有自己。学,我理解来就是修行,别的解释就不去寻了,只是自解,且只听我自己的意思罢,是以,大学即是大人的修行。大人的修行,在于认识自己的光明德行,德即是良知,明白良知之后就是用你的良知去实践,去为人民服务了。然后关键来了,止于至善。至善又是什么东西?不止,会如何?

他说“后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而是用自己掺杂私欲的智慧从外面去揣摩测度,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人们的私欲泛滥而公正的天理灭亡,明德亲民的学养由此在世界上变得混乱不堪。”

简单的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常人较为容易接受的唯物的说法),所以,当我们按良知的指引实践完了,就总想着去看看效果,这时候效果未必都是正回应的,于是就有人疑,这一疑就是疑良知,善就不能继续下去了。再则,即便效果是正向的,也应该止,不必去重视,原因至善乃本,结果为末,本末倒置就会乱了方寸。《大学》后一部分讲的是因果循环,顺其自然解,格物致知,知而诚,诚而正,正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回到开篇,王阳明解:格物格的就是自己的良知。

深觉解的不够明白,心中有些许会意,若有所思,入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