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哲思想法

《至暗时刻》:英国,请回答1939

2020-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俪歌

二次世界大战,在法国投降,美国坚持光荣孤立,东线战场还没有开打时,可以说是希特勒离他的梦想最近的一次。

而在这时,希特勒希望与英国共同瓜分欧洲。此时的英国面临的正是一次抉择,战与和,战则打一场连自己都不知道胜负的战争;和则与纳粹德国共同瓜分欧洲。

而历史将丘吉尔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替英国向世界回答了他的答案。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01

影片《至暗时刻》发生在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因为“慕尼黑阴谋”下台,取而代之的是以强硬著称的温斯顿•丘吉尔

在人们印象中丘吉尔是个抽雪茄,爱酗酒,永远摆着剪刀手“V”字的老头。可就是这个老头在二战时期为盟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打下胜利的基础,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作用。

在印象中,大家都知道丘吉尔是个乐观向上的人,即使是德军轰炸英国伦敦时也不忘发表演讲,甚至英国人每天听丘吉尔演讲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就是这样一个乐观的在经历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时也会如此迷惘,无助。

当张伯伦挥舞着《慕尼黑协定》称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时,丘吉尔就公开表示反对,他从一开始就相信纳粹是一匹喂不熟的白眼狼,战争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也许只有疯子才能战胜疯子。

当战争来临时,丘吉尔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英国的回答。他选择以战争回应希特勒。

可此时他面临一个重大的危机

02

丘吉尔面临巨大的军事危机。英国主力军队在哪里?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困于敦刻尔克,英国陆军主力几乎所以都在那里,此刻德国纳粹一鼓作气进攻敦刻尔克后果是毁灭性的,于是乎张伯伦等人的绥靖政策死灰复燃,主张与德国和谈。

但性格强硬的丘吉尔怎能受制于人,坚决否定此建议,同时命令英国部队抵御德军,以让主力部队有时间撤退,可此命令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根本无济于事。

面对运输船不怎么办?丘吉尔只好另起炉灶,让民间船只出动 ,让部队从敦刻尔克撤退,就是大名鼎鼎的“发动机计划”。

可此刻外有德军强势进攻,内有政敌的步步紧逼丘吉尔也只能下令与德国进行试探性接触。

以他的强势,要下令与德国和谈怎能不会感到屈辱?此刻内心的太平开始摇晃,一边是毕生的政治理念,一边是二十多万人的生命,他作为英国首相,他又该如何选择,是战争?还是和平?

丘吉尔一生最黑暗的时刻就在于此,坚持了一生的理念就要放弃?

剧中加里•奥德曼向我们展现丘吉尔颓废的一面,酗酒,与不断的抽雪茄,借以思考问题也是在麻痹自己。就在此时他迎来了原本反对自己的乔治六世,按理说乔治六世对丘吉尔是又恨又怕,但在此刻他放下了往日的仇恨,选择和丘吉尔站在一起,他必须和丘吉尔站在一起。

很神奇吧,往日里相互看不上眼的两个人在面对民族危机时,怀着相同的信念走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取暖。丘吉尔在国王的帮助下去了只去过一次的火车站,同人民交流,去外阁,与外阁成员交谈。每一个人都和他有一样的选择,曾经他以为世界站在了他的对面,怎料他并不孤独,在这条路上有许多与他素未谋面的人,与他没有交集的人在默默支持着他。战争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为了让自由之火焰继续燃烧,他别无选择,这个责任他来承担,于是他介入了历史。

他在下议院发表著名的战争宣言,下议院也以全票通过的方式回应了丘吉尔,回应了德国 ,回应了世界,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此刻为德国响起。

03

如今仍然有人认为丘吉尔不顾一切的,同德国纳粹作战大大消耗了英国的国力,使英国从战前的“日不落帝国”,在二战后成为“二流国家”。

丘吉尔的成功,不在于他维系了“日不落帝国”最后的光辉,也不在于他的领导力,而在于他为世界坚持了底线。英国在东线的牵制有力的支持了苏联的反攻,等到了美国的介入。

丘吉尔在千钧一发之际,义无反顾带领英国加入战争的选择同纳粹战斗到底,就是一种成功。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丘吉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