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战争之下,活着就是胜利

2017-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十年灯_

*本书评有剧透

读完这本书,我心有戚戚焉。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所讲述的历史,跟我们国家的历史有些许相似之处。

最初见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漂流书屋的书架上。在一众书中间,这本书书脊上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八个大字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但请你不要误会,这可不是一本讲述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书籍。

此书讲述的是84岁的老父亲与36岁的乌克兰难民,同时也是一位拥有着“上等乳房”的尤物瓦伦蒂娜结婚后,他的两个女儿薇拉和娜杰日达搁置长期的感情不和,联手把作为工程师的父亲从风骚妖艳的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的故事。

作者玛琳娜·柳薇卡出生于二战时期的难民营,她的父母都是乌克兰人,乌克兰是她的祖国。也许因为是作家所独有的特性,她选择以祖国乌克兰所承受的苦难作为写作题材,在两姐妹与瓦伦蒂娜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穿插揭示了她们父辈的一些不堪回首的旧事。

原来,两姐妹的父母,其实也是来自乌克兰的难民。他们穿越炮火,在集中营里起草贪黑地工作,承受非人的折磨,最终辗辗转转来到英国定居,才过上了正常的日子。

妹妹娜杰日达曾经希望自己的父母是个英雄,他们的故事最好也由英雄救美构成。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小人物罢了——父亲曾经当过逃兵,在坟墓里躲了一个月不敢被别人发现;母亲与父亲的恋爱其实算不上美好,父亲只是在母亲的未婚夫军官不幸去世之后的无奈选择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最终活下来了,“活着就是胜利”。

身处乱世,人若浮萍。我想,在战争背景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活着”就已经是最高的目标了吧。不奢求能够有尊严、吃饱穿暖地活着,哪怕在炮火中担惊受怕、忍饥挨饿,只要能够活着,就行了。

这些最普通不过的人,却有令人钦佩的韧性与勇气。

薇拉和娜杰日达这两姐妹,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薇拉是“战争宝宝”,她出生于战火之中,住过集中营,还因为犯了错在棺材大小的房间里被关过禁闭。她活得风风火火,是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但她内心悲观,看待事物都偏向阴暗的一面。战争已经给她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而娜杰日达则是“和平宝宝”,她很幸运地出生在战后,没有受过那些苦难。她后来成为了一名教授社会学的大学教师,被薇拉嘲讽为“社会工作者”。她表面上倔强、桀骜不驯,内心却还是有点天真而柔软的。她并不知道那段历史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她没有亲身经历过。

我想,在中国,我们这几代的人,和出生在战争时期的人,肯定也有很大的不同吧?

我们没有经历过鸦片战争,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辱华,没有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没有经历过长沙战役、衡阳战役……我们离那个时代太过遥远,遥远到我们只能从历史书中窥见那个时代的一角。

我们,也和娜杰日达一样,是“和平宝宝”。

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国已经从战火中走了出来。而本书中的乌克兰,却还是处于动荡之中。薇拉和娜杰日达两姐妹以及他们的父母,幸运地逃了出来,但瓦伦蒂娜以及千万乌克兰人民,还是笼罩在战火阴影下。

瓦伦蒂娜其实也是个可怜可悲的角色,她粗鄙放荡,为了能够留在英国,她抛下在乌克兰的学者丈夫,与84岁的老头子结婚,婚后不仅对丈夫十分恶劣,还和别的男人有染。但不可忽视的是,她其实也是一个受害者——战争的受害者。

战争的影响是如此巨大,让她抛下丈夫,独自带着儿子来到英国;但值得回味的是,战争的影响也可以如此之小——在瓦伦蒂娜的乌克兰丈夫来英国找到她之后,在与薇拉姐妹的父亲离婚后,在她生下了亲生父亲不明的小宝宝后,她快乐地和丈夫回到了乌克兰。

乌克兰的无边战火,让她不顾一切地逃走,却又在生下新的希望之后,决定回到家乡——这就是小人物的韧性吧。

而乌克兰——姐妹俩的父母其实一刻也没有忘记过它。父亲在拯救他眼中的乌克兰难民瓦伦蒂娜时(他最初的结婚理由确实是这个),同时也是在拯救那个在战火中的过去的自己;他在84岁高龄的时候开始写的那本名为《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小册子,更是承载了他对乌克兰的所有乡愁。

而这本小册子,最终也随着瓦伦蒂娜的丈夫一起回到了乌克兰。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本特别的小说。它的语言幽默,时常让人忍不住发笑,甚至还赢得了2005年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喜剧小说奖,但它的题材又是如此沉重;它从表面上来看,只是一本姐妹俩联手对付年轻后妈的小说,但其实它讲述的是战争;只看前半部分,甚至还有点侦探小说的意味……更不要说它那容易让人误会的书名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掩藏在普通生活之下的战争的阴影,让我看到了,那些小人物,在战争中挣扎求生的模样,他们为了拼命活下去所做的努力。毕竟,在山河飘摇的战争时代,“活着就是胜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