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点里的一股清流,太新鲜了
今天的分享来自李松蔚《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恰恰是因为你的重视
在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手段叫作“悖论干预”,是一种极高明的干预手段。
你想让孩子放下一个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你不去管他,他自己就会丢下这个东西。
有人或许会问:“用了这个方法,孩子的毛病还是改不掉,又该怎么办?”
这还是偷偷地在拿眼睛瞄孩子手里的木棍。
记住,要诀就是不去盯着木棍。你要做的是首先改变自己,你要问问自己:“我是真的不在乎,还是只能假装不在乎?”
孩子的需要,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需要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做一个“好妈妈”“好爸爸”要比做“自己正确太多了。
虽然为人父母,但我们也会感叹:我们自己也是孩子,努力在编号,却始终没有变好。每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带着各自的欲望、创伤、无知和局限性。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旅伴,他遇到我们,说“一起走一段吧!”
只是一次相遇。
我并没有因此变成不同的人,也不必逼自己假装那样的人。
“为了孩子”这种声音太整齐也太正确了。
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有了孩子,我还是我自己,我一直都是我自己。
想帮孩子制造“主动性”,想什么呢?
主动起来的要求,是日常生活中最隐蔽也最随处可见的悖论之一。
大多数对别人的叮嘱、规劝、训诫,只是在做无用功。
所有涉及“主动性”的要求,类似于热爱、兴趣、自觉、投入、坚强、勇敢、积极、乐观、踏实、放松、努力、专注……都是无法实现的悖论。
聪明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只针对具体的任务提要求。
父母还要调整自己的期望。
不是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望,而是让自己的期望符合孩子。
主动性不用培养,它自然而然就在孩子身上。
孩子都喜欢玩耍,谁说玩耍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呢?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会不一样。而父母看到的越多,也就越懂得节制,不去干预孩子自己的生长空间。
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这最简单,也最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