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学习

【No.001】那些年,设计路上的人和事

2018-06-04  本文已影响17人  小乞丐

第一次写东西,不知道些什么,就回忆一下自己在学生时代学习设计的遇到的人和事,不为其他,仅为记录一段岁月里一些碎片。

高考过后,对设计不怎么了解的我稀里糊涂的报了设计专业,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相关地设计专业。我本科学的是工业设计,那时候课本上介绍的都是一些大师,都是引领时代、引领行业的“大拿”,像斯塔克等。在课本之外,听到最多的就是乔帮主的光辉事迹,被打了很多乔帮主的鸡血。当时的我天真的就认为设计可以决定产品的成功,设计师都可以且应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帮助公司和产品走向成功。其实那时候根本没有深入的理解设计,什么是设计,如何设计,设计的目标等都一无所知,只看到结果的辉煌,却不知道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泪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与一个设计师而言,也是适用。很多道理都是我后来才慢慢明白的。但是真因为年少的轻狂,学生时代才会有多姿多彩的人和事吧。

后来慢慢的了解互联网相关的设计,第一个印象深刻的词语是“美工”,是的,就是这个让所有设计师都不那么舒服的词(虽然我认为这是一个中性词),那时心里想这也太那啥了吧,还好时间再一次证明了我的无知。了解学习之后,第一次知道了UI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课本上不从介绍过的设计概念,也渐渐的明白了互联网产品中的设计和美工不是相等的。在这段时间内,受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诺曼了,当时接触到的人中,很多都对他地理论和著作评价很高。于是乎当时都很兴奋的去买了诺曼的几本主要设计著作,读了之后,感觉自己进入到了设计领域中的另一方天地。可能真的是年少轻狂,当时的自己“膨胀”了,张口“情感化设计”,闭口就是设计心理学,动不动会说“这个设计没有情感啊”,“没有考虑用户的心理情感啊”或者“这个产品没有考虑用户的心理认知啊”。现在回来想想,其实当时的自己根本没有真正读懂诺曼的书,只是学到他书中的一些概念,其中真正的“内涵”知道后来的才慢慢真正的理解,不过那时的自己能够在“表面上”了解一下这些大神的著作也是不错的,现在偶尔翻一下诺曼的书都感觉还有很大收获。幸好当时在学校,接触都是跟我差不多的中2少年,幸亏不是在工作中,否则我怕会是会给母校丢脸吧(手动滑稽)。

在对互联网感兴趣后,开始渐渐关注互联网相关的设计领域。在那段时间内自己对界面UI的“颜值”似乎十分执着,看什么说出来第一句评价多半会是“这个界面这么设计不好”或者“这个按钮这么做很有意思”。在设计中,于是乎可能会花费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搜集UI图就为了找一个好看的按钮或者界面来“参考借鉴”一下(恩,、给自己留点面子)。人家在设计中用黑色调,那么我会借鉴的用黑色调,做着做着,就会发现我做的怎么没人家好看啊,一点都没有设计师应有的那种“高冷”啊,于是又去找更多的“美图”。回头想想,其实那时候做设计真的是完全靠大脑去“凭空的想”,根本不会去做调研分析这类的设计前期工作,虽然那时已经知道这些流程,但是心里就是会莫名觉得我不需要,因为那时候自己心里总是认为自己喜欢的用户一定就会喜欢,用户跟我是一样的。在设计中,没有考虑那些大神做出设计跟我们做的设计有没有本质区别,不想产品背景是否一致,提供的功能是否一样,最基本的页面中布局元素都不一致,怎么能保证你的设计能达到别人的同样效果呢。说到底,那时的我对设计,设计流程,甚至是设计基本功都没学好,连基本的色彩,构成都一知半解,只看到别人的东西“高大上”,却看不到“高大上”的本质以及原因。

再后来的学习的日子里,遇到另外一个让我收益的一个人是 Jesse James Garrett,就是大名鼎鼎的《用户体验的要素》(强烈推荐这本书,现在读都觉的有收获)作者,通过这本书,我才慢慢的真的了解如何去做好一个项目的设计,初步知道做好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的着手,知道了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工作。这本书让当时的瞎折腾的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我承认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意思(很多动心知道后来工作实践中才真正的理解),但最少让我自己开始真正的设计之旅,而不单纯关注界面。除了Garrett之外,在这段时间内另外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人是Alan Copper,如果说《用户体验的要素》这本书让我开始接触用户体验以及设计,则《交互设计精髓》这本书则非常详细系统的为我介绍了各种设计相关的知识,如设计流程,设计分析,用户分析以及衡多的设计细节原则。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了解到“框架”,“控件”这些设计规范时,真的是眼前一亮。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两位大神著作都是那时候接触到的,但不得不说那时候的我实践经验太少,Alan Copper写的不少内容都无法真正的理解,就像看到绝世高手,你没有办法直接学到他的绝世武功,比如当时对“目标不等于任务或活动”就有点稀里糊涂。但不得不说从这两位大神的数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渐渐的让自己真正踏入设计的门槛。从这2本书中,还是了解和学习了解设计流程,了解设计师在一个项目中真正的角色和定位(我们并不是乔帮主,做不到挥斥方遒啊),在这段时间里慢慢的动了在做设计前前要做各种分析,那些厉害的设计不是拍脑袋、单纯靠灵感做出来。

在学校里,有一段经历不得不说,就是“一个设计师的编程之旅”。可能是对自己的自信,也可能是受那些大神的影响(很多大神技术出生),在学习时间之余,我开始学了解技术,学习编程。从C语言开始,我还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C Primer》。后来又花了一段时间学了前端,html和css比较简单,但是js学了好长一段时间,勉强算是入门吧。再到后面,还去的学了一下java(因为那时的我梦想着一天,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开发)。虽然在学校里花了时间去学习了基础的编程,由于缺少实际经验和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我所谓的“技术编程学习”其实就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毕竟我也没有下决心走上技术开发的路,这么多年学习的设计,不是能简单的说放弃就放弃。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段时间的技术学习,也并不是毫无用处。最起码我懂得了一些开发的基本原理,不至于在实际中与开发者交流过程中,不明白他们在讲什么。而且就现在的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懂一些技术开发对设计还是很有帮助的,不仅可以帮你在设计中就避免一些技术的影响因素,还可以帮你跟好的同团队中开发成员更好的交流,毕竟如果你用同一种思方式维去解释问题会轻松很多(开发者的思维同设计师的思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校园时光的最后一段就是实习。第一次真正的实习,是参加一个过学长的创业团队,本以为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设计师的能力,从logo设计到交互都是自己一个人做,可以现实的残酷让我明白我又错了,当时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了,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在学校里老师教的课本上讲的远远不够用。坦白的说这段经历我的设计能力没什么长进,但是却让我积累一些其他的宝贵经验。设计方面,逐渐开始深入了解Google和Apple的设计规范,明白手机应用app和网站设计的区别,开始明白了实际的设计流程和理论上理想状态下的设计流程的区别;其他方面真正明白了设计不是产品成功的决定因素,产品的好坏也不是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是其中之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开始了解产品经理,开发人员和设计师之间那种理说不清的“关联”。在这段实习经历后,渐渐的成长了,看待设计就开始不仅仅是设计了,开始关注了其它相关方面的东西,比如产品,技术,市场,还有资本。在这次算失败也不算失败的实习之后,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需要接触实际的设计环境,项目实践以及更多同行设计师。因此第二次实习选择在一家跨国公司,我在的部门是负责财务产品的,属于tob业务。在这一段实习中,非常感谢当时带我导师,Marshal,他不仅给我了学习的机会,还让我让我学习到了很多设计相关的知识。此外就是公司中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让我真正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所没有的“设计”,尤其是tob以及网站系统的的设计。这段实习经历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比较完整的经历了几个项目以及比较完整的设计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如人物画像,需求整理,设计评估,验收等。其次就是公司tob产品的设计规范,不同于Google和Apple的这种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设计规范,也是我第一次对tob产品设计规范的全面了解和学习,这些对我现在的工作都还有莫大的帮助。在此之后陆续的实习过几次,可能是因为时间短,收获不说没有,但是就没有那么深的印象了,就不一一赘述了。

再后来就是毕业了,工作了,学生时代就此画上了句点。真正的工作中设计就是一种不同的体验了,因为目标,角色,责任,时间,思维方式都不再相同,不再那么简单单纯,遇到的人和事也渐渐的复杂了。

新的人生阶段会有新的经历和体验,希望不忘初心,持续学习,这篇文章就当作自己的一个开始。

一直想写点东西,可能是自己身体中与“懒”相关的DNA比较多,一直都没有动笔。今天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点什么,才发现不会写了,句子什么的儿都不通顺,逻辑也是混乱不堪,很是尴尬。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会定期写一些与设计相关的短文,谢谢支持。

【No.001】那些年,设计路上的人和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