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读后感 焦虑的妈妈,你所需要的在这里都能找到答
说实话,《心理营养》好友推荐了好多次第一次推荐的时候我就买了,但是买来放在书柜上一直正式读。以至于当我拿到书的时候,才知道,第一次印刷的都被“抢”光了。拿到书后,用了一个星期的睡前时间,不仅读完了,还做了笔记。在育儿书的阅读效率里,算是很高的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边看边回想,边看边反思。结合自己这3年多的育儿经验,结合我身边人的故事,结合我三十年的生命过往。一方面是在探寻,一方面是在印证。探寻在孩子的生命中,这“五大心理营养”的奇妙之处,印证生命中“五朵金花”的魔力。
一本连推荐序都让你连连称道的书
每次看书前,我都会浏览一下推荐序,这本也不例外。本书的两篇都是从事育儿媒体方面的资深主编。连推荐序中都金句连连,像点中你的命穴一般,不停点头称赞。“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之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正是靠着这句话,我在不断的跟自己的父母和解,如今又不断的与自己和解。从接触到“原生家庭”,开始剖析自己的成长,很多性格上的问题都会明显发现家庭的烙印。比如安全感问题,一个小时候缺乏安全感和肯定的人,在遇到自己的亲密爱人时,会不停的试探和所要肯定和安全感。这也是我跟老公认识以来所有争吵的根源。开始我会抱怨,为什么我的家庭带给我这些沉重的情感包袱。
但现在我已很释然。父母已经给予了我,在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帮助。如今,身为人母,我也靠这句话跟自己和解。当我累了,倦了的时候,虽然想到没有给孩子亲自做丰富的早餐,虽然有时候会让孩子去找奶奶或是姥姥,虽然有些时候不能做到一直陪伴,但我能力范围内已经尽最大努力做到尽量更好,然后我就释然了。
《心理营养》
一本解开你心头疑惑的“百宝书”
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接触了大量的妈妈群体。尽管职业不同、地域不一、年龄不等,但对待孩子的问题,却惊人的一致。所有妈妈们,围绕的话题,跳不出书中所提到的问题,尤其以前五类问题居多,包括孩子的安全感、行为偏差、情绪管理、性格难题以及社会化。
在跟这些妈妈交流的过程中,还没有接触到“心理营养”的概念,但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了“联结”,也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单纯就孩子的偏差来“下药”,绝对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问一些“废话”,比如,你们家的家庭成员关系情况,尤其是夫妻关系如何,孩子之前出现的一些苗头。正是在这样的了解下,我大体了解到这个家庭中的情况,才会提出自己的建议。看到这本书后,才意识到,自己关注的这些“废话”,实则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的来源。
如果说初为人母时,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是本性使然,那现在对孩子的关注,更多的是对理念的认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收获的是一个亲密的孩子,一个随时会表达爱的孩子。还是拿最让我纠结的“安全感”来说吧。从儿子出生后,我给自己默默约定两件事情,一个是3岁以前孩子不能离开我带回老家。这一点上,得到了老公和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我接触到了太多孩子从小被带回老家的情况,很少会有孩子心理上没有偏差的。
另一个就是答应孩子的一定做到,做不到的绝不轻易许诺,更不允许欺骗孩子。直到今天,孩子3岁多,我也可以这么说,从来没有欺骗过孩子。能做到的才许诺,做不到的即使孩子会哭闹也不随意答应。(当然不可能让孩子太哭闹,我们还有“如何说”中幻想实现的法宝呢!)即使家人有时候无意中说到的话,如果我知道只是他们随口说说,我也会提醒一句,如果做不到,不要跟孩子这样说。所以,孩子对你的信任,也是他获得安全感的来源。
读这本书的一周,恰巧也是我孩子开始去幼儿园的时间。从第一天送他去上学,到现在,不断的收到学校里各位老师和同学家长的反馈。大部分集中在:孩子还算适应集体生活,虽然有分离焦虑对于没读苗苗班的姊妹俩来说,也基本说得过去,对各环节也能很好的参与。除了因为第一天我没告诉他们我要早早就去接他们大哭过,情绪上也算说得过去。在学校里也有自己的好朋友,跟小朋友相处也很愉快,所有这些表现,都离不开家庭给予他的充足的“心理营养”。
一本好读、易懂、能上手的“工具书”
这是一本在我看来结构有些特别的书。因为书中所提到的对“心理营养”理念的诠释,只有十几页,只占全书的六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的篇幅,都是作者从事大量心理咨询、个案的问答。在一问一答中,作者对儿童心理的解读,以及对家长的指导,简短明了,直击核心。这也解决了很多妈妈没时间看大部头的育儿著作的问题。零碎的时间读起来,同样不受干扰。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也越来越丰富,从出生时的无条件的接纳,到“我最重要”,到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以及学习、认知、模范。家长需要学习的越来越多,要与孩子同步成长。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高情商,你就不要做“一点就着”的火药桶;你要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你就不要做重度懒癌患者;你要想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你就不要整天自怨自艾、悲天悯人。
最后,还想再啰嗦一句,你以为这是只给家长看的书?NO,NO, NO,作为一名老师我想推荐位每一位成人,这里有成年后我们问题所在的起源,这里有你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更有你养育子女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