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系统 1.0

「622-杨柳依依」心平气和做母亲

2017-08-11  本文已影响35人  43a3a666bd5b

        这几天因女儿烫伤住院,没时间上网,错过了输出力上周的课程,错过了与大家分享的机会,感觉真的错过了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良机,今天回到家打开手机赶紧进群补课。看到微信群里弹出的上百条的消息记录,足足看了近两个小时,优秀、专业,带着许多好思路、好想法的雯雯老师,热心的小伙伴十五、小兵、大源、启、有经验的斯人、歌妮、邱楚晴,让我们这个群热气腾腾的,空气都在发热,有幸能加入这样一个积极上进、正能量满满、温暖的学习共同体,心头弥漫着幸福感。

        而我,因学识不高、专业不精,在这里就分享一下我的家庭教育感悟吧!

        与孩子一起学习、一同成长,修炼自己:心平气和做母亲。

        细细想想,这个暑假女儿因痴迷手机、电视追剧与我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看着她的偏执、不可理喻,我真的就做到心平气和了吗?真正理解了她的想法了吗?孩子偏激、极端,我得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跟孩子和解、跟自己和解。和解算是一种示弱吧,示弱其实也是很需要些心胸的,这不是逃避,不是软弱,而是觉醒。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时,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他人身上。我们想怎么样,就觉得别人也该怎么样;我们怎么成长的,就觉得别人也该这么成长;我们不喜欢的,就觉得别人也该不喜欢……“绑架”别人往往是在一种不知不觉中,甚至在一种天然的“自我奉献和自我牺牲”感之中。我的家庭教育基本上也处在这样的怪圈之中。听到女儿愤怒地嚷嚷:“我不喜欢妈妈!”我耳边如雷轰鸣,顷刻间泪如雨下。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想。在家里,大事小事我操心多,老公在外工作,两地分居,孩子的教育他基本是心有余力不足,而我日复一日的忙碌,得到的结果是“讨厌妈妈”、“不喜欢妈妈”。当然,我是先委屈,之后再往深里想:这到底是为什么?老公操心少,孩子反而喜欢爸爸;我付出多,孩子反而排斥我。问题出在哪里?我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一来,就清楚了。我是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我爱用自己的习惯来要求孩子,孩子从我那里接收到的是提醒、督促、指责,我成了警察。时间一长,她怎么会喜欢我?但老公不同,他天性宽厚,对人对事都不苛刻,他对自己如此,对我如此,对孩子如此。细细想来,他对孩子的许多毛病也常常视若无睹,对此,我还有意见,觉得他不负责任。

        在家庭教育上,我缺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淡定之心。

        换一种思维:有些毛病,看见了也不急着马上指出来——延迟判断。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尽可能地理解她。给自己,给孩子,留足充分思考、判断的时间。即使要指出来,也不是指责,不是纠正,而是“商量”。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在正确的氛围中自己去感悟、成长。

        和解,是“容”,也是“融”。如果我们父母足够包容、足够通达,孩子就没有“叛逆”的对象。在妥协中慢慢前行,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必要的修炼啊!我想,真正的心平气和可能就是:全心全意地接纳当下,包容孩子的缺点,理解孩子的暂时停滞,允许孩子带着缺点慢慢地、慢慢地前行!

        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学会说话、善于沟通。

        说话,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这只是一个自我思想或想法的单向表达,别人听不听,就另说了。而沟通是一个站在理解他人的角度上,用正确的情绪和准确的表达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并在互动中倾听对方的真实意图,最终通过分析说明,有理有据有节地化解分歧,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是个技术活儿,说话与沟通是两码事。能说不等于会说,一个人若懂得好好说话,温润如玉、翩若君子,那日后被他人回想起,必然能让感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家庭中,温和地、理性地、好好地与家人说话,孩子的内心会有满满的安全感。孩子就会懂得说话大声解决不了问题、愤怒地情绪解决不了问题,要好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好好地跟身边的亲人说话就是善待别人,其实就是一种无上的爱。

        在家庭中,父母的说话方式和态度会深深地渗入到孩子的心智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仔细想想:我到底要一个怎样的孩子?在我批评,训斥孩子前,先想想:我做了什么,让孩子有了这种行为?

        当我感觉到跟孩子沟通出现无力感时,学会向内看自己,审视自己的不足,这会让我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前些日子,重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点一点地去体会龙应台是如何与18岁儿子交流的。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到母亲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越来越感到重新学习的必要性。

        对孩子,什么时候我能够真正做到以商量代替命令,以放手代替管制,以身教代替说教,以关爱代替唠叨呢?

        我做得很不好,甚至很多时候是在朝着相反的方面在做。

        很内疚,很自责,很难过。

        幸好,通过学习输出力的课程,我有了反思的能力。

        琢磨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父母最有趣的科研课题。但从长远来看,宽松的管理比严格的管理要好,保持距离比天天黏在一起好。相信孩子,对孩子信任,她才可能内心对自己负责。我要意识到,我再辛苦,再心诚,也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最大的成长力量来自于孩子的心灵深处。放手让孩子体验一切、经历一切,是慢的教育,却是最有效的教育。

        去年9月份我的孩子每天自己骑车上学,学会掌控自己,独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她刚开始干劲十足,遇到风雨天就开始抱怨、耍赖,非要妈妈开车送上学,我坚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对孩子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好,慢慢地等待她的变化,一个学期下来,在这个习惯上孩子就真的不知不觉成为了我想让她成为的样子。现在已坚持快一年了,基本不提让妈妈送上学这回事了,刮风、下雨也都毫无怨言地、心甘情愿地、很自然地去做这件自己该做、也能完成好的事,同时也会主动与我分享放学路上的美好见闻,也收获了骑行同伴间的友谊,每天回家都是乐呵呵的!多么希望我的孩子的每一天都兴高采烈、自由欢畅。自己快乐,也带给他人快乐。

        这学期刚开学,学校教学抓得紧,孩子每晚写作业到10点半,之后会坐在书桌旁若有所思或磨蹭较长时间,有时还会因“终于写完作业了”心情大好缠着我聊天,我因心疼孩子睡眠不足,担心孩子第二天听课效率差,心情焦虑,阻止她说话,有一天,她对我说:“妈妈,我是想提高成绩的,我想做到更好,我也很努力地在做呀!您怎么不听我说话呀?”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呀,那一段时间看得出她在慢慢地克服困难,想做到让自己、让大家满意,每天她悄悄地按时起床、读书、吃饭、骑车上学,不用喊、不用叫,安安静静地完成一切,虽然很困、很累、很难受、很无奈,她也还在坚持着去做,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吗?想想她能心态平和地做到这样,我心里好感动,孩子需要被看见、理解、尊重、鼓励。放下焦虑、遵循规律、接纳当下、静待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

        做母亲,淡定难。这方面的修养,我还差得远。但也还是应该为自己喝彩:起码,我学习了,懂得了,接纳了,我想明白了,我开始改变了……

        学会倾听、好好说话、相信孩子,耐心地用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坚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去做事。在觉醒中做更好的父母。

                                                                                                                                                       2017.8.1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