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 精英日课

问答:不要低估天下英雄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21人  b4c3eecc1b51

读者 Sophie:

以前的成功 × 适应度 = 未来的成功,如果以前的成功为0,岂不是适应度再高,未来也不可能成功了?

读者 小白兔:

职场中欢迎度高的人的适应度大概率要比欢迎度低的人适应度高,那么欢迎度低的人岂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了?

万维钢

怎么才能让“欢迎度”,或者说“以前的成功”,从0变成1呢?找人推荐、找机会表现、慢慢等待,这些都可以,但我想补充两点。

一个是不要低估取得成功的难度。刚开始做事的时候人们经常信心满满,甚至觉得自己敢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说,有人正在筹划人生第一本书,你问他预期卖多少本,他可能会说能卖一百万本!这就是无知无畏,事实是现在你弄本书放网上免费下载,都很难获得十万次点击。

不要低估社会,更不要低估天下英雄。想要用上成功定律,首先你得是金子才行。否则就算有人帮你赢了起跑线,你也不能持续。简单来说,成功之前大约得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学习。这一步是硬功夫,要专注提高自己的适应度。从上大学到研究生学徒或者初入职场做最基本的工作,都是学习。这个阶段不要想“成功”,你的功夫还没练成。

什么叫练成呢?如果你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那就是必须明显高于业内一般水平才行。水平不行非得往外拿,那说明你不但不行,而且还不知道自己不行,或者缺乏个人荣誉感,或者缺乏最起码的品位。练习阶段做的事、做出来的作品、甚至取得过什么荣誉,都别当回事,最好全忘掉,将来你想起来会感到脸红。

第二步是积累。如果你确信自己的水平已经明显高于业内一般水平了,也不能指望立即成功。

《出奇制胜》(Smartcuts)这本书里有两个例子,我们专栏以前讲过,能说明积累的重要性。有人偶然拍了一段短视频,放网上居然就红了,又是被邀请上电视节目又是出纪念品,但是热度很快消退。有人同样是因为偶然的原因走红,却能把流量留住,获得真正的名望。

根本区别不是这一个作品有多大差异,而在于走红之前有多少积累。后面这个人,比如“可汗学院”和《罗辑思维》,已经积累了很多高水平作品,别人看他看到的不是一个作品而是一堆,是一个系统和一个人。

职场也是这样,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积累出来的。新人水平再高,你让他直接当市长也不能服众,也指挥不动。而如果一个人已经树大根深,你不用他都不行。积累是成功的条件,水平只是积累的前提条件。

第三步才是推广。过了学习阶段,你就配得上做为天下英雄的对手。积累,则是你淘汰天下英雄的终极手段。至于说能推广到什么程度,因为偶然因素太多,很大程度上是你无法掌控的。

回顾一下:《出奇制胜》:现代世界的快速上升管道

读者 锐:

如果一个智力平平学生申到了一个大牛门下读博士,和一个绝顶聪明的学生申到一个不是那么厉害的教授门下读博士,这两个人未来谁更有可能做得更好呢?也就是说,在科研上,适应度和欢迎度哪个更重要?

万维钢

一定要进入核心网络。不在核心网络,就谈不上有什么适应度。

现在情况大概已经好多了,但是据我以前观察,第三世界的科学家们明显形成了一个个自己的网络。他们专门研究偏门的问题,使用各种非主流的研究方法。这些外围网络也有自己的流行课题和方法,互相引用也是不亦乐乎。但是如果你从学科核心的角度看,那些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浪费时间,纯粹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如果你身处外围网络,手里只有这么简陋的工具,最起码的实验设施都没有,就算能看到主流的人在干什么,你都插不上手。你再聪明又有什么办法呢?你只能追逐那些第三世界的研究,为一篇篇没意义的论文头疼。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老板是不是绝对的大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不在核心网络之中。

来自日课:母鸡与GitHub上的程序员

读者 无心恋战:

成功团队的特征对创新型团队和执行力团队都适用吗?

读者 北堂双:

如果一个团队成员之间合作久了,大家互相熟悉了,新人变老人,弱联系都变成了强联系,又没有新人加入,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强大团队走下坡路了?

万维钢

强联系弱联系的配合,这个性质,书中只讨论了像音乐剧、爵士乐和电子游戏公司这样的创新型团队。

但是强调沟通协调能力这个性质,则有包括执行力团队在内的各种例子。比如书中提到一个电话客服服务中心,显然不能算是创新型的团队,但是研究表明,让员工有私下交流的机会,比如有统一的休息时间、一起吃午饭,也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我认为没有绝对的不需要创新的执行力团队。我们以前讲过丰田汽车生产线工人,每天就是按固定流程操作,但是也有创新,工人可以随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事实证明给工人自主性、平等的关系,包括定期的学习,特别有好处。

一般的规律,如果总是几个老人在一起,没有新人加入是不好的。他们可能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会产生排外情绪,会有门户之见,会拒绝改变。比如说广州恒大足球队,几位老队员始终把持主力位置,俱乐部花重金买来优秀年轻球员上不了场,现在就备受指责。让高水平球员赶紧留洋,或者趁着年龄不太老卖个好价钱,然后再买新人补充进来,才是健康的球队。

当然,如果人的思想常新,老人在一起也不是不行。我们以前讲过英特尔的故事。80年代中期,英特尔的内存业务明显比不上日本人了,主席安迪·格鲁夫和 CEO 戈登·摩尔就面临到底要不要裁撤内存部门的决策问题。最后格鲁夫问了摩尔,说如果咱俩现在被免职了,新来一个 CEO,你猜他会怎么做?

摩尔说我猜新 CEO 一定会裁掉内存部门。格鲁夫马上说,那咱俩为什么不能先走出公司大门再走回来,假装咱俩就是新 CEO 呢?

这也是个办法。为什么不假装自己是新人呢?但假装可不容易,他俩是可以假装,可是英特尔整个内存部门的研发人员没法假装自己是新人,还是要被裁撤。

来自日课:与无常作伴

读者 橙:

万老师,您说执行力不能提高,但是我看《成功,动机与目标》这本书中说执行力(也就是你的意志力)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这两个有什么不同?

读者 大禹:

在S=Qr 公式中,我总觉得,如果一个人如果掌握更多资源,方法更娴熟,思维更广和多元,总是会让好想法更容易实现的,为什的说Q值基本不变呢?

万维钢

Q值为什么基本不变,我想大约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人一旦成年,Q值就真的很难改变了。你已经从以学习为主,变成了以工作、积累为主。你还没做完一件事就有另一件事等着你,你整天做事,但一般的做事都不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要求你必须在“学习区”训练,持续地做那些你做不太好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工作都在“舒适区”,公司用你就是让你做你擅长的事情。就算一开始不擅长,做多了也就擅长了。你说县长我已经很会当了,明年我应该当省长 —— 可是对不起,省长有别人在当。

想要在工作中提高Q值,就得设法去找一些舒适区以外的事儿做。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工作。

另一方面,Q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你相对于社会,是个什么水平。可能这些年下来你的水平的确提高了,但是整个社会的水平也提高了。比如科研,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你说你从不懈怠一直在紧跟潮流,可是别人也是这么干的。现在的科研水平跟2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你说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但是读者的口味也在提高。还是那句话,不要低估天下英雄。

注意这两个因素在宏观统计上都看不出来。统计论文发表情况都是一个领域内部互相比较,而如果你已经跳到另一个领域去了,你的这次进步不会被统计到。统计 Twitter 转发情况也只看当时的相对表现,你的绝对进步也是看不出来的。

读者 Ethan-Guo:

既然一个项目的成功等于想法的好坏乘以实现想法的能力,实现想法的能力是不会变的,那我是不是可以努力让自己的想法更好,这样可以加大自我成功率吗?

万维钢

初期你可以提高选择想法的眼光和执行力。但是眼光和执行力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会一直提高了,有上限。到了一定程度,想法是唯一的变量。这就好像一家电视台的新闻频道,记者、渠道、各种资源都有了,那什么东西决定收视率呢?当然是新闻本身。可是今天有没有大新闻,那是不可捉摸的。

读者 悟空:

我最近一直有个疑惑,就是我越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越去理解别人,我自己就越没有主见,这是为什么呢?

万维钢

这是你的进步。你以前的主见都是主观看法。现在失去了主见,将来学识和经历多了,才能建立新的主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