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四章读书笔记和心得-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什么是不良行为?孩子不停缠着父母,扰乱父母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和大人争斗,在家里或者外面搞破坏,甚至是觉得自己很差劲不去尝试任何事情,等等各种让大人心烦头大的行为。鲁道夫.德雷克斯将孩子的不良行为分为四类,他们分别是:
过度关注;
权力之争;
报复循环;
自暴自弃。
我们需要认识到,茁壮成长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里行为都是良好的,只有非常少数的时间会发生不良行为。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大部分时间行为都是不良行为,那有两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是你太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了,这样你的眼里就只有这些不好的行为而看不到很多孩子的好行为。另一种可能,是孩子长时间持续得不到鼓励而变成了丧失信心的常态。因此,我们对孩子成长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不良行为上还是放在良好的大部分时间上呢?肯定是良好的大部分时间上。只有我们习惯了孩子良好的状态,我们才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使用科学的方法尽快把孩子和自己拉回健康的常态中。
在我看来,偶然出现的不良行为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不但是大人学习的好机会,也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最重要的是,这是锻炼大人和孩子元认知能力的大好机会。
什么是健康的常态呢?那便是孩子有自我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在阅读书中这两个词时觉得理解有困难,这是非常抽象的两个大词。后来看了鲁道夫的《孩子:挑战》,以及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之后,心里感到能意会了。所谓的归属感,就是小主人感,孩子在家里找到了自己的舒适的位置,认可了自己是属于这个家的重要成员,而价值感,是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是在为家庭做贡献的。因此孩子会有一种荣誉感。
书中列举了四种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这些都不应该叫做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应该叫做需要大人帮忙调整一下的暂时性行为。而这些行为里,绝大多数行为的背后,都是大人的不良行为造成的。这便又应了那句话:把问题比做一把锁,钥匙一定是在其他的地方。大人的不良行为就是那把钥匙。
因此:大人是成年人,大人才是那个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说明孩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找不到价值感和归属感这两条线了,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大人做了什么事情,让孩子产生了误解而迷失了。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大人给孩子的安全环境,不要让孩子认为这种东西需要他们自己去找。因为:
他们去找的方式是错误的(过度关注)
他们在找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找不到就捣乱(权力之争,循环报复)
他们如果还找不到,就放弃了(自暴自弃)
这里我特别推崇目标揭示法,因为它可以锻炼大人和小孩的元认知能力,属于健脑活动。
同时,每一次的不良行为,都用这种固定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去进行,然后做好案例积累,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有益的。
这里可以用到很多正面管教的工具,例如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另外的几个方法会在后面几章提到这里就不说了。
总之,在遇到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大人在那石火电光的瞬间脑海里就应立即闪现下面一大筐的话:
1.孩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非常好的,这是发生的少数的情况;
2.这应该是我在之前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引起的;我有一大半责任;我到底做什么了呢?
3. 孩子这行为属于哪一种呢,过度关注、权力之争、报复,还是自暴自弃呢?
4. 我得想办法连哄带骗的让孩子情绪先稳定下来,离开爬行动物脑;
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之后,便使用目的揭示法,开始锻炼元认知能力,并把案例存档。其中用到的技巧是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最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日常生活中雷打不动需要执拗的,坚持到底执行的几个项目:
鼓励鼓励鼓励
特殊时光
惯例表
家庭会议
任何孩子的不良行为,均需要及时通过上述步骤得到彻底解决,绝对不能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