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有共鸣我的大学散文

活得潇洒,剩得从容,做自己世界的女王

2018-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苏秋虞

曾经看过一部舒淇和彭于晏主演的电影《剩者为王》,它讲的是“剩女”这个话题。

活得潇洒,剩得从容,做自己世界的女王

其实近年来,关于“剩女”的影视作品甚至文学作品都不少,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剩女”这个群体了。

百度百科上对于“剩女”的定义,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

甚至网上还有人将剩女分为了几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在25周岁~28周岁之间,为初级剩女,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圣斗士);第二个等级在28周岁~32周岁之间,为中级剩女,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必胜客);第三个等级在32周岁~35周岁之间,为高级剩女,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剩者为王;最后一个等级在到了35周岁以上,那就是特级剩女,当尊之为齐天大剩(齐天大圣)。

看了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称号,我不禁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常常谈及“剩女”这个称号,而却很少有人谈到“剩男”这个称号,反而有“男人四十一枝花”之类的戏言呢?

这背后蕴含的意思便是男性对于结婚占据着主动权,他们可以想结就结、不想结就不结、想说明时候结就什么时候结,而女性却需要在指定的年龄内不断奋斗,使自己不被剩下,否则就要接受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

同样是三十岁,女性未婚就会被贴上“不务正业”、“不孝顺父母”、“品行不端正没人要”等标签,而男性则是“为事业打拼”、“先立业后成家”、“有大志向”。

社会舆论对于女性的苛刻可见一斑。

而更令人心寒的,“剩女”受到的恶意不只是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是父母给予的思想负担,这就要涉及另外一个话题“催婚”了。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三十四岁的剩女相亲多次未果,被父母逼婚离家出走。2017年农历新年之前,彩虹合唱团的一首《春节自救指南》指导单身青年男女如何应对“长辈催婚”等过年常见难题引起热议。

回家过年本来是开开心心的事情,不知从何时起,便成了一部分女性青年的负担,要忍受着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这年过的也不开心。主要原因还在于长幼之间的思想观念不同。

从小就听着长辈们说起他们以前的故事,在他们的婚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占了大部分的比重,传统的观念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常常可以听到长辈对一些“剩女”们的劝言,“你也不要太挑了,随便找个人结婚就算了,能嫁出去就好了,还挑三拣四的”!

婚姻大事关乎一生的幸福,岂能随随便便了事?

但是在他们的观念中,婚姻与爱情不划等号,婚姻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我不否认,父母催婚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但即便如此,这也是在用爱的名义来禁锢孩子的选择权,用道德的枷锁来限制孩子的自由,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却是在增加子女的负担,而且许多家长还对此浑然不知。

这与我们中国家长的教育密不可分,与外国的孩子相比,我们中国家长往往都是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考虑得过多,仿佛在孩子还未出生之前就想要把他一生的路程都规划好,孩子只要按照规划,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就能得到家长眼中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生活了。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教他走路;当孩子入学后,父母生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帮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学不学得进;当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工作后,父母依然为孩子操心,通过各种门路帮孩子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父母的一生仿佛都在替孩子而活,有人说这是一种伟大的血缘关系,是出自亲情无私的爱,但父母在奉献出这份爱的时候却从未聆听孩子的感受,从来没有问过,这样的爱他们是否需要。

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倘若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被安排好了,那么这样的未来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期待的呢?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来说,我的好闺蜜有一个表姐,今年二十八岁,还未谈过恋爱,连接触的异性都屈指可数,更别说男朋友了。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的,没出过远门,身边的朋友也很少。这与她爷爷的专横密不可分,他们家里比较有钱,她爷爷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从小就将表姐的人生规划好了,不许她外出远游、不许她结交狐朋狗友、不许她与陌生男子来往,上下学都有司机专门接送,听起来就像电视剧里的千金大小姐。但是实际上这位大小姐过得十分的不自由,就像个傀儡娃娃一样仍人操纵,毫无自己的个性可言。她想要学做糕点开一家甜品店,而她的爷爷却让她去自己家的公司上班,然而她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天赋,还被公司的员工们在背后指指点点,也交不到真心朋友。对于那些对她有好感的人,她爷爷总认为他们是不怀好意的,想方设法帮她找寻门当户对的人家,而表姐因为从小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没有一点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无法作出反抗,只得得过且过,任由爷爷为她安排婚事。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爱,父母之爱、情人之爱、朋友之爱,但无论是哪一种爱,都应该是建立在为他人着想的基础上的,没有一种爱是带着伤人的目的去执行的。

我在这里花了大篇幅去讲父母长辈对于“剩女”的态度,是因为他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剩女”的未来,很多人不怕外人的风言风语,但因为对于父母的愧疚而选择了草草结婚,放弃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只因为一个“孝”字大过天。

父母的爱,值得我们去尊敬他们,但是不能成为我们向婚姻妥协的理由。

因此,当面对铺天盖地的催婚时,我们可以耐心的坐下来和父母促膝长谈,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子女,只要跟他们道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还是会尊重我们的选择的。

就像剩者为王电影中女主的父亲对她说的:“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疯言疯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结婚,昂首挺胸的,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
活得潇洒,剩得从容,做自己世界的女王

剩女”本身是一种对女性的不尊重的称号。

“剩”的基本解释是多余、余留下来。

仿佛没有结婚的女性便是犯了天大的错误,成了这个世界多余的人;仿佛结婚便是女性应尽的义务;仿佛评价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便是结婚。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却无网不在枷锁之中。锁住我们的应该是法律道德,什么时候连结婚也成了必然要求?

选择结婚与否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

每个人有每个人想要的人生。有的人追求“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有的人追求“金樽美酒斗十千”的潇洒,身为女性为什么就没有选择自己内心向往的生活的权利呢?

说到剩女,很多人的反应往往都是觉得女方有不足之处才会被剩下来。但是,为什么不可以是女性自己选择留下来呢?

一般来说,男女对象之间的学习水平都是要么差不多、要么男方大于女方,很少有女方大于男方的。这就导致了很多读研究生、博士、硕士的女性找不到与她们旗鼓相当的对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们的选择要么是将就选择、要么是继续单身。而越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是不强求于结婚,她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因而能明智地做出选择。

困住一个女人的,从来不是年龄和身份,而是视野和观念。

见过世面的女孩子,很难被浮云遮望眼,她懂得判断自己心之所趋,遵循内心的意愿。

随着独立自强、善良勇敢、平等自由的新时代女性文化被广泛接受。渴望高质量的爱情但也明白爱情不是唯一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愿意谈一场势均力敌的爱情,但也享受一个人独立成长的单身过程。

在这里推荐一部由安妮·海瑟薇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活得潇洒,剩得从容,做自己世界的女王

主要讲述的是著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成为知名作家之前,与一名律师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简个人的成长史。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许多人都把婚姻当做一场买卖,而拥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和桀骜不驯的简却不那么想,她决定为了爱情而结婚。

与同样骄傲而才华出众的律师汤姆相互吸引坠入爱河,但是当时的汤姆只是个靠着叔叔养活的穷小子。阶级差别让他们无法在一起,于是两人准备携手私奔。

就在私奔的路上,简看到了汤姆口袋中的家书,得知了汤姆还有一家老小兄弟姐妹要照养后决定放手,她不想让爱情毁了她爱的人。

最后的最后,汤姆娶了富家小姐并且成家立业,简成为了知名女作家创作了名著《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等,但依然独自一人,并且终身未嫁。

他们用爱情成就了彼此。

在为他们的感情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深深地被简这个奇特的女子所吸引。

她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

面对有钱多金、地位高贵的韦斯利先生的追求,她毫不心动;面对格雷沙姆夫人的咄咄逼人,她毫不畏惧;面对热情似火的爱情,她保持冷静、理性放手。

在漫长的岁月中,时光带走了她美丽的容颜,却给她留下了不一样的成熟与稳重。

她用自己的文字给他们的爱情编织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便诞生了名著《傲慢与偏见》,让世人都记住了她、记住了他们的爱情。这样的女子,怎叫人不敬佩?

只有守得住寂寞,才能赢得来幸福。

做一个守静的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在岁月中从容不迫,将婚姻当做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而不是生活保障。

正如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下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何不活得潇洒一些,“剩”得从容一些,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出自己的本色。即使不做他人世界的小公主,也能做自己世界的女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