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记忆‖“纪台”“吉台”及其他
寿光城南三十里有“纪台”,“纪台”是纪国都城里的土台。
关于“纪台”名称来历,齐乘上是这么说的“通志曰,纪本在东海赣榆,后迁剧。亦称纪城,内有台,高九尺,俗曰纪台”。
你看!国是纪国,纪国的都城叫“纪城,国王叫“纪侯”,台也就叫“纪台”了。
“纪台”有好几种叫法,有叫它“纪王台”的,有叫它“纪侯台”的,有叫它“点将台”的,安致远老先生在他的《纪台新修山门碑记》中还写到“余俚其名颜曰“云栖”……纪台又叫“云栖台”或许就是出自这里吧?
纪国、纪城已经消失于历史深处,庆幸这一方土台还留存至今,千年土台,千年沧桑。
现在的“纪台”二字,已经不是单指土台本身,比如有“纪台镇”,“纪台村”。
纪台是纪国都城的一处“风景”。国没了,城没了,台还在。
于是,“景物”成了“中心”。
纪台在志书中也有记载,比如民国寿光县志:“纪台在今县城南二十五里 ,水经注云: 巨洋水经剧县故城西 ,古纪国也 。城之北有台 ,台西有方池,即此。 郑樵云:台高九尺 。山东旧志云:高四丈 ,上有神祠 ,祠左有纪侯精舍 ,清乾隆中 ,村人挖土曾与台下得纪侯钟一具……考宋书焦公祭塚得玉磑焉……”
从县志记载来看,台高九尺,台上还建有神祠、纪侯精舍,台下挖土还曾挖出过“纪侯钟”和“玉磑”。纪侯钟出土后,先是益都举人李廓收藏,后为诸城刘喜海所得,再后来潍县陈介祺收藏。再后来被日本人盗走,现藏于日本住友泉屋博古馆。
至于“玉磑”是什么物件,嘉庆寿光县志上也没弄明白,到底是磨还是杵,至于“玉磑”的下落更是不得而知,但有一点,这个“玉磑”对安致远影响很大,至于最后是不是辗转到了他的手里已经无从考证,他的著作有《玉磑集》,是巧合?是炫耀?还是对玉磑念念不忘?
纪台的房先生说:“纪台下有殉人,记的上学时修跑道挖出几具骨骸,土呈青色,骨骸埋的有一定规则……”
“我们上课劳动各半,推台上的土垫教室前的院子,挖到好几次骨头……”
看来纪台也不是单纯的土台。
纪台台下有纪台村,据网络资料:“纪台原名纪王城,是西周时期纪国都城。......纪城方广五十里,春秋时为小国,自大处后一变而为郡县,再度而为村墟。后因城东北处有一点将台,又名纪台庄”。
由国,到县,到村墟,一路走来,只剩下了“纪台”。(名字和实物)
至于纪台村是原住,(纪国臣民后代?不太可能)还是迁民,以及始于何时,我没考证,从资料来看:“据孟氏家乘考:元延佑年间,孟子后裔五十代孟德义由邹县迁于寿光城东三十里孟家庄,次支善祖公后分支迁居城南二十五里纪台庄”。
由此可见,“纪台庄”至少元代就有。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嘉庆寿光县志上,在记述台的时候写“纪台”,记述村庄的时候写成了“吉台”。比如“吉台店”,“吉台新庄”,“吉台李家庄”。纪台属于西青龙乡,但是在记述西青龙乡领社的时候又写成了“纪台”,“纪城”,“纪围”。
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是取吉祥之意?图个吉利?“吉祥之台”?
我发现纪台人在说纪台的时候,把“纪”说成dí,纪台念成了dí tai,还有,比如说“吃”,纪台人说qi,纪台镇区附近“吃”说ti,虾酱念dia diang,煎饼念dian ding……
不知道这发音是不是古语。
(寿光老卜支持原创)
纪台照片取自网络
纪国故城文保碑
纪国故城遗址
纪台村
纪台出土的纪侯钟
西青龙乡领社写作纪台,纪城,纪围
村庄时写作吉台店,吉台新庄,吉台李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