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三章:经络(四)

2019-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光明中医网校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

  第七节 皮部

  皮部是十二经脉系统分布于体表的部分,简单地说,皮部就是十二经脉系统的皮表部,也是十二经脉系统最外围的部分。《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就是说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在皮表各有相应分布区域。由于经脉有十二,全身皮表就有十二个相应的区域,称十二皮部。所以,《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关于十二皮部在体表的部位,尚未见到古代文献的明确记载。现转引《中医基础理论详解》一书中示意图做为参考。]

  一、十二皮部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

  (1)防御外邪  

  外邪侵犯人体,首先经过皮毛,而后是络脉、经脉,直至腑脏。所以,十二经皮表之部——十二皮部,就成了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如果皮部功能〈卫气)衰弱,邪气就易于侵犯皮部,并进而深入经脉、脏腑而发病。所以,《素问•皮部论》说:“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不与”即“不用”,即皮部功能失常,防卫机能减退,邪气就易于侵入。又如:“汗出当风”是皮部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人。

  (2)脏腑经络气血盛衰反映于皮表的通道

  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是说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必在外表有所反映。而这种反映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这一途径之中,就包括经脉所属的皮部。皮部是经络系统最外围的达于体表的部分。这样,脏腑就通过经脉、络脉,以及皮部,使体表和脏腑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所以,脏腑气化活动及其精气盛衰变化,就可通过十二经脉、皮部反映于体表。因此,可以从人体外表的变化(如望面、望舌及体表寒热等),揣知脏腑的功能状况。如《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因为足阳明胃经经脉行于身前,其皮部在身即在身前皮表。又如《素问•刺热篇》说:“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等等。这些都是脏腑、经络病变在体表皮部的反映。由此可知,中医学的“藏”与“象”的必然联系,“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以外知内”等等观点和原则,是有其经络系统的实在依据的。

  (3)充养皮毛

         脏腑精气通过经脉而至于皮部,从而达到营养皮毛的作用。所以,皮毛的润泽与枯槁,皮毛的生长状态,亦间接地反映了脏腑精气的盛衰。

  二、十二皮部在治疗上的意义

  十二皮部的存在,及其与经络、脏腑的联系,是某些外治法的依据。外治法是在皮表施以药物或针刺(毛刺等)、按摩等达到治疗局部或体内脏腑病变的目的。如薰、洗、浴、敷贴等外治法,就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表,通过皮部、经络而使药力达于病所。外治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八节  经络系统的作用

  同脏腑一样,经络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份。对于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在人体中的作用,已分述于前几节之中。现将经络系统在人体中的总体作用,归纳概括如下:

  1.输送气血

  人体全身各部,如脏腑、九窍、肌肉、筋骨、关节等的发育和功能活动,全赖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而担负输送气血于全身各部的,正是经络系统。经络系统输送气血的功能,又称为经气。经络系统须保持通畅,气血运行才能畅行无阻,以满足全身各部对气血的需求•如果经络通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经络系统所联系的脏腑、九窍、肌肉、筋骨、关节等就会发生病变,如瘀血、麻木、疼痛、拘挛、弛缓,以及脏腑病证等。临床上常说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指的就是经络是否通畅。《灵枢•本脏》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就是对经络系统的作用和意义的简要概括。

  2.整体联络通路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部分(如五脏六腑、九窍,肌肉、筋骨等)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不仅生理上是相互影响的,病理上也是相互关联的。一脏一腑有病,可以影响到他脏他腑,直至九窍、肌肉、筋骨、皮肤等,从而出现一系列证候表现。这就从实践上证实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而形成这一有机的统一整体的联系纽带,就是经络系统。从前述经络系统循行分布可以清楚: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在人体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到的。这就把本来独立的脏腑器官,如五脏之间、六腑之间、脏腑之间、脏腑与九窍之间、脏腑与肌肉、筋骨皮肤之间等,通过经络系统而有机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地统一整体。这也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客观依据之一。总之,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使人体各部形成一个彼此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并在功能活动上相互协调一致.

  3.疾病传变的途径

  由于经络系统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肌表、九窍,所以,外感六淫邪气侵犯肌表和官窍之后,即可通过经络系统的皮部而至络脉、经脉,直至脏腑,从而引起脏腑病变。如《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这是外邪侵犯人体后,通过经络系统,由外及内,由浅入深的传变过程。如外感风寒之邪,首先病人出现恶风恶寒、鼻塞、鼻流清涕等浅表症状,属邪在皮部;继而则出现恶寒发热、全身肌肉关节痠痛等症状,为邪在经络;未经治疗,则出现壮热、咳喘、气急、咯吐黄痰、脉数有力等,为邪已入脏并且化热。医家们正是从实践中发现了外邪中人,有一个沿经络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提出有病早治,防其内传的防治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凤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同样,内伤杂病之脏腑病变,亦可沿经络系统,由内传之于外。如《灵枢•邪客》篇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是说五脏发生病变,其病邪可沿经络系统传之于经络循行分布的部位而引起该部位的病变。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心病者,……两臂内痛;脾病者,……脚下痛;肺病者,……肩背痛;肾病者……大腹小腹痛”。这里的“胁下”、“两臂内”、“脚下”等处,都是发病脏腑所属经脉循行之处。临床上常见之肝火亢盛而见目赤,心火亢盛而见舌尖红赤,肾气虚而见耳鸣,脾气虚而见口中饮食无味,胃火亢盛而见崮齿龈肿痛,都证实了经络系统是脏腑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

  经络系统不仅能将外邪传之于内,内邪反映于外,而且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经络与经络之间的病邪传变,也是通过经铬系统实现的。因为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经络系统上的联系,在此不一一列举。

  4.传输治疗兹应

  人体除某些体表病变如疮疡、疥癣、骨折之外,多数疾病,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法直接作用于病所,而要通过经络系统将治疗效应传输于病所。如针刺的“得气”,即是针刺效应“气”,沿经脉循行向远处病所传导(行气),从而达到调整气血,祛除邪气的治疗目的。其他非药物疗法的灸法、按摩、推拿、气功等治疗效应,也都是通过经络系统传输于病所的。这已为千百年的医疗实践所证实,确为行之有效的。至于药物疗法,无论是内服、外用(如獤敷、贴、熏、洗、浴、熨等)也首先作用于络脉(内服药经胃消化而入胃内络脉,外用药则经皮部络脉),而后到达经脉,脏腑等病所。中药的归经理论(包括引经药)就指出某药主要入于某一经或几经(参见“经络系统的临床应用”一节及“中药学概述”一章)。总之,由于经络系统传输治疗效应的功能,才使各种疗法能作用于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脏象学说的主要根据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部分,就其形成来说,固然来源于前人对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但其客观依据是什么呢?为什么脏藏于内,会象现于外呢?即为什么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在体表会有脉象、舌象、皮肤、五官,以及寒热等方面的变化呢?脏与象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呢?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就是经络系统的存在。前已述及,由于经络系统都分别与相应的脏腑、肌肉、筋骨、皮肤、九窍等相联络,从而使内在的脏腑的气化状态(盛衰),通过经络系统反映于体表,因而出现相应的脉象、舌象、九窍、筋骨、关节、肌肤等方面的改变。这即是四诊方法的确立及四诊之所以能诊察体内病变(以外知内)的根据。

  概括起来说,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传输作用,即传输气血,

  传输脏腑的气化反映,同样也传输病邪和传输治疗效应,以及密切了人体自身的整体联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