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物小传

大汉悲剧三重奏——李广,李敢和李陵

2018-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David_Lau

汉代从高祖到献帝,满打满算四百年出头,中间经历了诸吕,王莽,黄巾等波折。能算得上的盛世只有三个:文景,昭宣,光武。但这四百年里风流人物还真不止当朝太祖说的“略输文采”的刘邦。要说起来,《史记》,《汉书》,《后汉书》里面能拿出来说道说道的人物我认为不下半百。今天想说说一个祖孙三代的悲剧故事。

有两首诗很著名:“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这是唐代人写的李广。唐人还写了一首关于李广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唐人为什么对李广这么来感?第一个原因是来源于共同的心理认可,万邦来朝的唐代肯定和纷争嘈杂的魏晋南北朝不在同样的精神层面。倒是同样拳头硬身板强的汉代,能引发这帮诗人的强烈共鸣。第二是汉代和唐代都面临着严重的边患:汉代和匈奴死磕,唐代和突厥吐藩纠缠不休。这样的边疆导致汉人和唐人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旷达的胸怀。这一点后来的宋代人根本没法比。

如此带感的李广在广阔旷达的汉代可以算得上悲剧吗?答案是肯定,不但是,而且是一个让人不忍卒读的家族悲剧。

三代人,李广气愤自刎,李敢被霍去病毫无理由射杀,李陵背负一辈子骂名在北地忍辱偷生终身不得回归大汉。这不是悲剧三重奏是什么?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三代人的悲剧都和政治斗争不沾边,基本都是命运的悲剧,这就让人有了一种古希腊悲剧式的扼腕叹息。汉代政坛死人是一批一批一族一族,但是李家这三人,三个武将,没一个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自己人的暗算和排挤。真是应了那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先从李广难封说起。

“飞将军”李广,按现在的区域划分算甘肃天水人,祖上李信也是秦国军人,参与了灭赵灭燕灭齐的战争。在那些摧枯拉朽的战役中,狠狠折在了项羽先祖项燕手中。到了李广这一代,先是文帝景帝,这时候还不算太冒尖,只是常年驻守北边和匈奴死磕,慢慢地名声起来了,连敌人都敬而远之。只要不是饿到脑袋发晕,匈奴人都不会来李广这边打秋风。到了武帝朝,国家对匈奴主要玩硬的了,李广的机会来了。大汉武帝第一次对匈奴征讨,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李广生年不详,推测应该这时候是五十多岁)四员大将分路出击。卫青大胜;公孙贺转一圈没找到敌人,算是武装游行了一圈;公孙敖大败而归。李广最惨,全军覆没,还被俘虏了。如果不是匈奴人听说他太厉害非要生擒,估计这一次都回不来。被俘虏了以后,李广瞅准机会,抢了一匹马又跑回来了。所以这第一次征讨匈奴站在大汉的角度算来,四路大军,一胜,一平,两负,亏大了。按照汉武帝的脾气,这些人估计离死不远了。但汉代有个规矩,只要不是大逆不道非死不可的罪,可以缴纳罚金来抵罪。所以这次公孙敖和李广就通过罚钱来免死,官职爵位全部一笔勾销,等于在军中戴罪立功了。但刘彻肯定不会就此收手,收手了就没有后来的霍去病了嘛。所以皇帝不收手,李广还是有大把机会。只是这次和李广一起受罚的公孙敖,在最后那场决定李广生死的征伐中起了关键但又不主观的作用。

两年后的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开始第二次征伐匈奴,这次规模不大,卫青带着苏建(苏武他爹),张次公出马。此战的结果是:大胜,然后三员大将都封侯。汉朝在这次抢回来的地盘上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等于这次征讨达到了开疆拓土的目的,还建立了两个桥头堡,将来打匈奴就更加方便了。这时候李广在干嘛呢?老人家一身武艺看别人打仗封侯,自己也闲不住就出门打猎,然后出事了。打猎的地方在霸陵,现在的西安灞桥区,在汉代也算是京郊了,而且重要的是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墓园,四周全是山,风景好还幽静。李广来此地打猎,遇到了管事的人霸陵尉,相当于八宝山警备队司令。人家问:这是谁啊?打猎打到当今皇上祖坟上来了?李广这边就老老实实回答:原将军李广。司令估计没怎么在边疆混过,对李广这两个字没什么反应,只是觉得原将军这个名头比较搞笑:现将军也不敢来这飞鹰走狗,何况一个原将军!

理很硬,这个猎没法打了。估计这时李广心里肯定不好受,换谁谁都不好受(大汉武帝朝估计只有一个卫青在这个情况下可以安然若素)。后来李广高升做了太守,就翻出来旧账把这个霸陵尉干掉了。虽然两人当年起冲突的时候都是喝了酒,但翻旧帐这种事真的就不好了。谁还没年轻过,谁还没有喝大了逞过英雄?大丈夫拿得起也要放得下,但是李广,明显就放不下。

过了几年,匈奴人胆又肥了一点,开始在边疆搞事,然后引来了第三次征讨。卫青带队,和公孙敖,公孙贺,李广走一路,赵信和苏建走一路。卫青这一路还行,小有斩获。另一路出大事了,赵信叛逃,苏建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关于这次要说的有两点:第一,带三千人出去,一个人跑回来,还牵制了全军行动导致征讨虎头蛇尾无功而返,亏得是卫青的政治觉悟和胸怀。如果带队的是李广,苏建很大可能当场就会被斩掉。事实证明卫青把苏建囚送西安是对的,武帝后来也没忍心杀苏建,上次封的爵位没收,罚钱了事。第二,赵信严格上不算叛逃,人家本来就是匈奴人,逃到汉朝来,这次算是镀金回归而已,只是生生把这次征讨搅黄了。汉朝劳师动众,得到的却是这么个结果。所以封赏就不要想了,只有卫青得了一些奖金。

关于纳降和投降这回事,有人因为左右摇摆丢脑袋,像吕布;有人因为气节高尚而备受尊崇,像黄忠;也有人死不投降而名流千古,文天祥和方孝孺就是例子。但是后面要讲的李陵,两边不讨好,只能一次次长叹南望,涕泪横流。所以这个事不好说,就不说了。

接下来是第四次征讨,这一次我用两个词形容:莫名其妙,心如死灰。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李广从征。本来武帝看老将军年迈,对匈奴作战的这几次也没太好的战绩,就在出发前嘱咐卫青,别让李广打前锋,免得打草惊蛇吓跑了单于。汉代和匈奴打仗,最头疼的不是打不过,而是找不到对手。茫茫大草原上,匈奴人骑马来去如风,很少和汉军对面刚。所以历次出征都是分几路撒网,各自朝着可能有敌人的地方进发然后约定时间地点合击。这次出征武帝下了大本钱,和匈奴人来来回回打了十几年,多么盼望着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把人家彻底打趴下。所以汉武帝就跟卫青说:大舅子啊,李广将军很强,但运气总是差了那么一点,这次你们就别让他冲前面,别又没逮到单于让人家溜了,溜了就难抓住了。卫青点头是是是。出了边关,卫青一来有武帝密嘱,二来想提携一下上次倒霉的兄弟公孙敖,就想着把打前锋的机会给公孙敖。李广人老心不老,和赵食其合兵后想法设法抢着冲前面的机会。这次匈奴人有回归的赵信出谋划策,玩起了声东击西的战术,躲着李广,却遇到了卫青和公孙敖。双方结阵开战,卫青五千人,匈奴上万人。这样的阵势要是放在宋代,基本就是全军覆没的结果。但是,这是霍去病带着八百人就敢深入大漠追着单于打到满地找牙的汉代。卫青不怯阵,一场打下来,单于遁逃,斩首俘获一万九千。硬仗打完了,李广才带着队伍出现。卫青问李广,老将军您上哪去了?说好的合击,我这死磕完了您才出现。史书上说:广未对。也就是李广没有回答,怎么回答呢?怎么答都是错。说好了要你打配合,非要冲前面,冲到前面没找到敌人,走错道了,大战打完才出现。所以当卫青派人来了解情况的时候,李广应该是心如死灰了。来来回回打了十几年,大败被俘一次,和汉代最牛的向导博望侯张骞组队也莫名其妙走丢一次,这次憋足了劲不管阵型冲前面,没捕捉到战机又走丢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出门打仗,尤其是汉武帝铁了心要清除匈奴这个心腹大患的情况下,准备工作是做的很充分的。向导肯定不会少也不会差,沙盘演练也不会马虎。可是,李广就是一再迷路,就像迷失在命运的迷宫中。回到汉地,进行战争总结的时候,迷途失期的事不可避免要有个说法,李广此时真的是累了,心累。一来不想解释什么,因为都是明面上的事实,二来应该是厌倦了犯错罚钱东山再起的这种起起伏伏。在总结会上,老将军一个人承担起责任,一咬牙就自己抹了脖子。

李广的死,产生了两个后果,因为名气很大,认识的不认识的,部队里的民间的,无不痛哭垂涕。汉武帝也是怆然若失,李广在严酷的武帝时期不结党不争权,只想和匈奴人死磕,国家缺的就是这样有胆气的人。但事实就是李广历来战绩不佳,一身武艺和胆气总是不能变成战功簿上的数字。高祖刘邦当年也信誓旦旦:非刘氏不能封王,非战功不能封侯。这个原则到汉末根本没人管,但在武帝这,封侯主要还是看战功斩获。所以李广终其一身,大小七十余战,把匈奴人搞得闻风丧胆。匈奴人听到李广的名字就像和见到以前的酷吏郅都一样,毫不犹豫转身就走。但是老将军摆得上台面的战功终究没有给他搏来一个侯位。时也?命也?总是让人琢磨不透。

李广自杀的第二个结果就是,他的第三个儿子李敢从此恨上了卫青。李广有三子,前面两个都走得早,长子李当户留下一个遗腹子李陵。李广这一走,他的儿子李敢就想着,我爹跟着卫大将军出征几次不是出事就是迷路,总是愤懑不得志,最后被逼到自刎。肯定是卫青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有个姐姐做皇后,每次出征皇帝肯定把好兵好马好刀都给卫青,害得我爹一次次出状况。说实话,李敢这是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但他就只能这样想。就像梅天王,声名赫赫,进球如麻,一到国家队就哑火,所有人都认为肯定是教练有问题了。李敢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又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按理说他现在已经跟着霍去病混得很不错了,都被封为关内侯了,但就是没看开。于是李敢瞅准一个机会,捅了卫青一刀,这一刀不是政治斗争说的捅刀子,是真的捅刀子。

这个事在当时算捅了天了,相当于团长在军长背后黑了一枪。可是卫青没有声张,不但没有声张,还对人说是自己不小心受伤的。我不知道李敢看到卫青这样做时心里怎么想,但卫青的亲戚霍去病知道这个事后,决定不忍了。霍去病和卫青,很像又很不像,不像的地方是霍去病没有卫青的沉稳,而是非常张扬。既然李敢捅了卫青一刀,霍去病就决定要找回这个场子。趁着一次打猎的机会,一箭就把李敢射杀。后果是什么呢?什么后果都没有。卫家做为一个低调有功的后戚,霍去病又是汉军炙手可热的将军,封狼居胥,夺祭天金人,都快把卫青的光芒盖住了。所以这次的事,汉武帝刘彻亲自出面和稀泥,对外界说李敢是打猎的时候被一头极其凶悍的鹿给顶死了。

李敢死后,直系子孙里没有再做将军的了,起起落落,史载:李氏陵迟,衰微矣。

接下来看李陵。说李陵不得不说另外三个人——李广利,司马迁和苏武,这三人后面会慢慢道来。

李陵是李广的长子长孙,继承祖业,报效军中。还没打出什么成绩的时候,武帝刘彻看李陵祖孙三代从军,李广李敢又是那样的结果,就封了他一个中低级武官的职位,派出去做下侦查试试手段。李陵带着八百人去匈奴的腹地转了一圈完成了侦察任务,回来就被封为骑都尉。又拨给他五千湖北人,这五千人全是步兵,因为湖北人会骑马的真不多。李陵就带着这五千人在现在甘肃的张掖酒泉守边,练兵的时候主要练的是射箭。

李陵的时代名将凋零,卫青,霍去病和李广都不在了,汉武帝提拔自己另外一个小舅子李广利出征。李广利的姐姐当初把刘彻迷得神魂颠倒然后撒手西去,刘彻就很有心提拔这个小舅子。先是让他出征大宛,找人家要汗血宝马,大宛不但不给,还把使者得罪了。都说买卖不成情谊在,这下好了,到这里是买卖不成成敌人了。李广利征讨大宛打得很幸苦,但好歹赢了。然后匈奴人又冒出来了,打打汉朝的秋风,在西域乱拉关系准备搞事情。刘彻一看,不忍了,继续揍。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朝纠集起三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向匈奴。临行前刘彻召见李陵:小李将军啊,你看你的人都是步卒,所以朕就把护卫粮道的大事交给你了。汉武帝这个说法没错啊,步卒去追匈奴骑骑兵,是追不上的啊,人家回头嗖嗖嗖,汉军全成了移动靶。但是步兵守着几个重要堡垒保护粮道是很靠谱的了。但李陵和他爷爷一样,不干,我非要上前线杀敌报国。汉武帝见僵持不下,那就去吧,带着你的五千步卒去匈奴腹地搞一搞事情也好,能减轻他那个不成器的小舅子不少正面压力。

李广利这个外戚和卫青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打仗不行,搞政治也不够,后来的戾太子事件中上串下跳也没搞出个好歹来。但是李广利推责任和抢功很厉害。李陵跟了这么个统帅,按照他们李家眼睛长在脑袋顶上的性格,时时刻刻就想着单干了。同时李陵出战后,汉武帝还是觉得不踏实,又派了路博德来接应。万事俱备,接下来看李陵的了。

应该说李陵在寻敌方面的运气比李广好很多,他带队出战一个月后就找到了匈奴大部队。一对眼,双方都吃了一大惊。匈奴人是没想到遇到的居然是汉军步卒,李陵惊的是,我是来钓鱼摸鱼的,结果摸到一条大鲨鱼。李陵五千步卒(不满编)遇到的是匈奴单于亲自带队的八万人马,还都是骑兵。这样的阵仗换了主帅李广利,早吓尿了。但他不是李广利,而是李陵。从先祖李信到祖父李广到三叔李敢流传下来的勇士精神此刻在李陵的血液里沸腾。他带着不到五千步卒,用大板车结阵,准备跟这条大鲨鱼死磕了。

我无法想象这些人是怎么扛下来的,五千人被八万人马包围,断粮断水,更别想李广利能来救援,就算他来了,看一眼就会转身撒丫子跑。能依靠的只有身边的战友和手中的刀,以及,领军的李陵。

这块硬骨头,匈奴人啃了四五天,没啃下来。李陵还趁夜打了个突击,追得单于满山跑。匈奴人扛不住了,到底是谁准备碾压谁啊?感觉对面这些两条腿跑的汉军像神仙附体,打不死还是怎么的。实在不能在这消耗下去了。匈奴人准备撤了。这时候汉军出了个汉奸(这次是实打实的汉奸)跑到对面告诉人家,李陵已经扛不住了,再咬咬牙就能打下了。这时候汉军已经消耗完弓箭五十万支,真的只剩下肉搏了。就这样的情况,李陵带着这帮湖北兵且战且退,打到剩下不足一千人,真的是撑不下去了。李广利没来,接应的路博德也不见踪影。李陵一咬牙,把剩下的粮食和水分给下属,准备分头突围。突围最好要有诱饵引开对方的火力,汉军中冲出去吸引火力的是李陵和韩延年。十几个人吸引走匈奴几千人马,剩下的汉军逃回来的,数来数去四百多人。

我相信在李陵骑上战马冲出防卫圈的时候,他就没想着要活下来。命运的诡异之处就在此处,抱着必死决心的李陵冲向匈奴骑兵阵的时候,匈奴传令兵正在每个方队中穿梭,传达者单于的命令:这人太牛了,我要活口!

李广当年被俘也是因为对方老大要留活口,才给他瞅准机会跑回来了。这次又是要留活口,但李陵战到最后,身边的十几个人和韩延年都已经战死,他一声长叹,投降了。

真要说这场仗,李陵一开始就跑都无可厚非,不满五千步卒对单于带队的八万精骑,这个仗怎么打?而且是在茫茫草原和戈壁里面,没什么东风可借,也别想着破釜成舟,只有硬碰硬。战打到这个份上,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做不到的也做到了。但是,李陵碰上的是刘彻这么个皇帝。

刘彻出生的时候,按照公历算是7月14日,巨蟹座。星座这个东西不可全信,但刘彻身上明显有巨蟹座的一些特征:敏感,缺乏安全感,做事情一根筋。

当突围出来的人回来以后,大家都以为李陵已经战死了,十几个人冲人家骑兵阵,能活下来谁都不信,所以汉朝这边都给李陵发了抚恤了。但后来进一步消息说李陵投降了,敏感一根筋的汉武帝就气大发了,二话不说杀了李陵满门,连以前的朋友同事都以李陵的行为而感到羞耻。

但是即使在汉武帝刘彻的震怒之下,还是有人替李陵说话,这人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和李家没什么私交,只是觉得李广和自己很像,木讷,只会低头做事不会抬起头看脸色。所以他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我们都知道,下狱,腐刑,然后埋头写《史记》。我相信很多当时在朝堂的人都和司马迁想法一样:这根本就不是人打的仗,五千对八万,干掉对方一万多,李陵打得仁至义尽了。可是大家混到朝堂那个地步都是人精了,知道刘彻是个什么主,所以都不吭声。只有司马迁,从他的笔记本抬起头,看着这些神色扭捏的人,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且,后来在给好朋友任安的一封信里,司马迁说得更具体,人家李陵投降了,不代表就不惦记我大汉了嘛,万一他瞅准一个机会又跑回来了呢?我认为这个说法在汉武帝决定屠李陵全家之前是可能的,但既然把李陵订在了耻辱柱上,刘彻的性格就不允许他给李陵翻案,至少在他颁布《轮台罪己诏》前是不可能的。

这边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丢了半条命,那边李陵投降匈奴后,简直被捧上天了。后来汉朝又和匈奴打起来,公孙敖没打赢,回来编了个理由,说李陵投降过去后帮助匈奴人练兵,把匈奴人全练得跟他当年那五千湖北兵一样,根本打不动。公孙敖此刻想的是自保,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李陵的能量。到后来李广利出征兵败投降被投降匈奴的汉奸卫律坑死,李陵一直没对汉朝出手。

李陵一直在匈奴默默无闻,过着心如死灰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奉命到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来探望和劝说誓死持节不投降的苏武。苏武人不硬心却有如金刚石:你要来叙旧我就陪你喝酒吃肉,要是劝我投降,我现在就死在你面前。李陵不是勉强的人,两个老熟人,无语对饮。以前打招呼时是在金碧辉煌的未央宫里的同事,现在在寒风凛冽的贝加尔湖畔,一个成了敌方高官一个成了放羊的阶下囚。这个酒,喝得很揪心。李陵喝完就走了,走之前给苏武留下几百头羊。

后来,李陵又来了,不是来劝降的,是给处于世界边缘的苏武带来一个消息:汉朝那个把四面邻居打了个遍的刘彻,走了。苏武一听,直接吐血晕倒。李陵看到苏武的反应,心里泛起的应该是翻江倒海的情绪,他对刘彻,有忠,有畏,肯定还有恨。

李家三代人到此时,从文帝景帝,再到汉武大帝,以及经过一番波折登上帝位的汉昭帝刘弗陵。一个家族从秦末一直到汉代中期,武将传统终于落幕,寂寂于边关的明月和漫天的尘土中,但是这三个悲壮的身影一直在我眼前晃。直到有一天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因为当年李广杀了八百投降的羌人,也不是因为汉代和匈奴的恩怨永远无法了解。只是因为他们只是历史潮流中的一行扁舟,一一驶向了命运指引的方向。

回顾汉代的这些人物,没几个能善终,一个一个倒下去,一批一批又走过来。强如刘邦,走后也被吕雉差点玩到二世而亡,武帝刘彻在巫蛊事件和戾太子造反的时候,简直傻到让人大跌眼镜。所以,这才那个霍去病纵横驰骋的汉代,和那个陈汤大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代,危机重重却又雄姿英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