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教育读书志

以为孩子长大就会懂事是自己骗自己,成长无关年龄而是心智的成熟

2018-12-29  本文已影响15人  羽语的个人成长

“当我冒险将自己非常私密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的时候,他并没有接收到这个信息,也没有理解,我就觉得非常受打击,而且非常孤独。我后来慢慢明白。这样的经验会促使一些个体患上精神病。”罗杰斯说。

歌里唱道,“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独是如此普遍,我们要如何抵挡它对人心理造成的伤害?

当我看到答案时惊讶于它如此简单,却又感受到它如此之难。《论人的成长》中提到,仅仅是倾听而已,我们需要的是不带批判色彩的倾听,不要试图给出建议,深度理解的倾听。无论是倾听别人还是被人倾听,这样的沟通会使得双方都获得成长。

其实放眼生活,遍地都是大大小小有待解决的问题,人的一生也会经历许多沟沟坎坎、痛苦难堪,而孤独只是其中的一个难题。生活需要我们不断地解决难题,然后获得成长,变得包容与坚强,于是“成长”成为人们的一种需求与向往。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卡尔·罗杰斯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论人的成长》是他其中一本著作。这本书讲述了罗杰斯早期的成长、工作经历和临床经验,由此展开对于“人的成长”的思考与探讨,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

何为成长

当人们意识到成长与年龄无关时,便开始思考什么是成长?成长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是一种心理上的改变,同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从孩子的某些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心智在成长。当大人看到孩子从只关注自己到开始关心他人,会说:“宝宝长大了,懂得体贴、照顾人了。”当孩子从事事需要大人安排,到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我们看到他们长大了。这些改变不是自发的,是需要大人有意识地去培养的。而对于成年人,什么才是成长呢?

罗杰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会允许我的成员或子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与我有不同的想法、目的和价值观吗?

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每个父母、每个老师去思考。当朋友、子女、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时,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不是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

伊能静讲到她与儿子的一个小插曲。儿子要上剪辑课,而她希望儿子上编剧课,于是两人吵起来。儿子说,“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她被儿子的话震撼到。

我们不应该替别人做决定,因为那是他们的人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有可能犯错,但那是他们获得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给予信任,这样才是对他们的尊重。而我们尊重对方时,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无法成长的悲剧

顺从的孩子

父母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时,满足了自己的意愿,却没有料到他们给孩子带来的悲剧。

埃伦的故事是心理学讨论的案例。埃伦去世时33岁,在医生决定对她放弃治疗后,她出院喝下了毒药。在她的墓碑上写着:“我感到自己在两种敌对势力对抗的舞台上非常被动。”埃伦的痛苦不在身体上,而是精神上。

埃伦之前和其他人一样,是个健康活泼的女孩儿。20岁时她爱上一个外国人并与之订婚,但遭到父亲反对,于是她毫无异议地取消了婚约。但在此之后她暴饮暴食,开始轻视自己。24岁时,他与一名学生相恋,并且用情很深。这次同样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父母坚持说她是错误的,要求两人分开。

于是她再一次顺从父母,相信父母说的,不明智的关系应该及早结束。她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而是把父母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询问父母的意见后,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兄。之后她的内心倍感痛苦,寻求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医生,直到医生也束手无策。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是埃伦自己的选择。埃伦非常爱她的父母,当自己的恋情遭到反对时,她担心失去父母的爱,也相信父母提出反对意见是为自己好。但她顺从父母时,无疑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如果一个人无法独立思考,而只能依附于他人,便会时刻对自己充满了怀疑。

中国式巨婴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伤,想要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为他们做完所有的事。然而父母却没有想过,这会使得孩子无法成长,即使成年后也无法独立。

由于父母包办一切生活事务,社会上充满了中国式的巨婴,即使是学霸又怎样呢?大卫如今48岁了,还在过着啃老的日子。他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又获得了加拿大名校的硕士学位,但2012年回国后却不工作,一直在家睡觉打游戏,靠母亲的退休金度日。

82岁的母亲患有尿毒症,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需要留2000多元治病,剩下的钱供自己和儿子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无奈将儿子告上法庭。然而儿子却指责母亲,从小什么都给他弄现成的,让他产生强烈的依赖,是母亲的溺爱毁了他。

蒋勋说:“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了的不是劳苦、不是压力,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相较于重而言,是一种对生命的侮辱。”

孩子需要去经历、去犯错,去承受他应该承受的责任,小到穿衣叠被做家务,为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大到承受压力养活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智得到锻炼,才能不断地获得成长。

如何成长

是什么促使了心灵的成长?除了上面提到的,罗杰斯认为有三个重要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

1.一致性是在真实氛围中一起生活的基础。

2.关心是一种能够培养创造力的态度。

3.深度理解是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

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在夫妻、同事、朋友、师生、上下级之间,我们需要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非语言的关系中,比如父母与婴儿、医生与重症病人之间,关心则是最重要的。而在他人处于痛苦、混乱、自我怀疑、惊恐等情绪中时,深度理解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慰。

有一次周末,我去参加一个心理学主题的沙龙。我向主讲人提了一个问题,主讲人说了一句话,我就湿了眼眶,哽咽得无法言语。虽然我早已忘记他说了什么,但是我知道他听懂了我的表达。

当我读到《论人的成长》中的一段话,不自觉地回忆起这段经历。

我对一个人倾听得越深入,那么对其带来的影响会越大。当个体意识到我的深层倾听,他的眼眶都会湿润。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开心的眼泪。

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需求,假如无法被人理解,内心便像是一座孤岛,被无尽的海水包围,充满了孤独,然而仅仅是被倾听与理解就能有效缓解人们内心的痛苦。

《论人的成长》以理解与倾听为着力点,表达了应用于心理治疗与成长等方面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也同样适用于育儿、学习教育。

当父母认真去倾听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往往就能对事情产生洞察,思考背后真正的含义,从而帮助孩子成长。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功课痛苦至极,导致自己每每血压升高暴跳如雷。其实很多征兆在学龄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只是家长未曾注意到或者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罗杰斯认为学习包含了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联系到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知识才会被学生掌握吸收。《论人的成长》中提到的以学生、父母、老师为中心的学校,或许有一天也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