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牛人都一定是自控能力更强的人
《母亲是个好榜样》是《城南旧事》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个小孩,家境贫寒,父亲久病卧床,母亲靠替人缝补维持全家生活,而他自己放了学就去擦皮鞋挣点小钱帮衬家里。有一天,他的主顾不小心把一百块钱掉在地上,他用脚踩住,犹豫之下还是拿回了家。身怀“巨款”,他万分忐忑。那天刚好有一只老母鸡跑到他们院里了,母亲和同院的张大婶一起把鸡捉住了。张大婶怂恿母亲把鸡宰了吃。
对于张大婶的怂恿,母亲似乎一点都未为之动心,她一边向外走一边对张大婶说:“这样宰了吃的话,虽然不是偷来的,又和偷来的有什么两样呢?”
面对别人的怂恿,母亲拒绝吃这只鸡,还认为这种行为和偷一样。在那样贫困的境遇里,母亲能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还能够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可是这件事仔细一想,似乎又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人们做好事或者不做坏事的动机是有区别的,有的是受内心驱使,有的则是因为环境左右。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对这只老母鸡动心。那倒不是说母鸡不好吃或者家里不需要,也不是偷不偷的问题,这些都是小事。更重要的一个层面在于,是邻居和我一起捉了这只鸡,如果我吃掉,那么第二天所有人都会知道我把人家的老母鸡给吃掉了。还怎么做人呢?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闲言碎语是能够害死人的。这里讲的是中国的文化环境。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和邻居分而食之呢?这也不太可能。首先,如何分赃也是个难题,邻居之间一些细微的不均衡有可能会产生日后的矛盾,这样实在是得不偿失。其次,中国有句话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做了的事情,别人总有一天会知晓。即便不是张大婶说出去的,可能别人也会闻到你家的香味,或者看到你打扫出去的鸡毛,或者哪天一不留神自己说漏嘴了。
总而言之,不要去趟这浑水是最重要的,所以鸡是绝对不能动心的。除非你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怎么讲你,当然生活中也有好多这样的人。文中的母亲或许是因为秉性纯正良善,这是我们愿意相信的。但普通人也做得到的事情,就不显得她有多么伟大。反而是那个孩子,让人动容。他听到了母亲跟邻居的这番话,自我闹心了半天,最终决定把钱还回去。
那么,此处又有一个问题。他捡了人家的钱拿回家,这样做就很差劲吗?不,读者一点也不觉得。他把钱还回去却是难能可贵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因为他家里很穷,家境让人同情;其次他又很懂事,宁可饿着肚子也要赶着去擦皮鞋,因为他知道家里不容易;再次那钱是掉在地上而不是偷的,而且又没有别人看见。这里和母亲不一样,母亲是有外人在场的。
那么,没有别人在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很显然不行。他决定去还钱,一方面是受到了母亲言行的刺激,更重要的还是源于他内心的负疚感。
他的左裤袋好像被几百斤重的东西坠着,非立刻摆脱掉不可。
事实就是这样。当有人在场的时候,别人会帮助我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者说因为别人在,我们就会自觉表现得好一点。而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内心的负疚感也会成为事后的一种规范。只是这种负疚感往往来得有点晚,总是在事后姗姗来迟。这样很不好,所以古人很早之前就说“君子慎独”。
意思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慎重,要警惕,要做正确的事情。而能够做到合乎道德规范,不伤及他人利益似乎还是更容易一些的事情,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应该的。而如何做到不伤害自己的利益似乎看起来更难。比如,你有没有因为玩游戏而废寝忘食呢?有没有学习的时候开小差做别的去了……
那些牛人都一定是自控能力更强的人,既不需要别人在场来规范自己,也不会因为做错事或浪费时间而产生负疚感,因为他们已然把时间都花在了该做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