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学习孩子,你慢慢来婚姻育儿

生而为学之四丨教育不错位,才能学而思!

2017-06-02  本文已影响18人  正言锋语

今天要写的内容只是借用了《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意。

(图片来自网络)

不得不说,“学而思培优”这个教育机构的名字取得真好——在教育中必须做到让孩子们“既学且思”,才能真正起到“培优”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中往往由于对不同教育的定位出错,结果导致孩子们“学不能思”、“学不愿思”、“学不及思”。其中,所谓“学不能思”、“学不愿思”,是指无视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把不同孩子放到同一班级中实施同样的教育,结果出现要么因为教育进度过快,有的孩子跟不上节奏,导致“学不能思”;要么因为教育进度过慢,有的孩子“吃不饱”,导致“学不愿思”。而解决的最佳方法就是实行分类分层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行驶在适合自己的快车道上。

而所谓“学不及思”,就是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维持课堂纪律上,有时一堂40分钟的课下来,往往要把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要用在给孩子们“讲道理”上。就像之前有个帖子中描述的那样,我们小时候上课都听老师说过:“你一个人浪费1分钟,全班40个人,就等于浪费了40分钟,这样一节课就没了。”把原本的教学时间花费在课堂纪律上、花费在纠正一些孩子的学习习惯上,那么老师原本40分钟的教学计划只能压缩或删减,长此以往留给孩子“学而思”的时间就会减少了甚至没有。

“学不及思”的现象不由得让人反思,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孩子的所谓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到底应该由谁来纠察和维系?

在昨天的日课后,有朋友指出:“学校教育不只是学习。”而我的认知恰恰是,学校教育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学习,而且还仅仅是指狭义上的智识培育,附带上一些师生间、同学间相处的基本伦理教育,而非智力因素的情商培育恰恰不在我所认知的学校教育范畴内。那么,所谓的非智力因素由谁来负责?答案只能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培育孩子一切的非智力因素,其中包括孩子的信仰和世界观、个体的各种心理品质和情感等等。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尤为重要的是两者应该找准自己在教育功能上的定位,尽好自己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责任。只有这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效率都会越来越高。然而可惜的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在教育功能上往往是错位的,学校教育企图要包办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就要在教育中强加各种孩子无法理解的抽象的价值观教育,结果事倍而功半;而家庭教育则又恰恰相反,明明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学习习惯等等,现在却拼命要在智识培育上和孩子较劲。

在孩子应该充分获得智识教育的时候,却把时间浪费在非智力因素培养上;而应该在孩子非智力因素培育的时候,又把精力放在分数和题目上。这样本末倒置的错位,导致的是教育效率的普遍低下,导致的是孩子在智识学习中的无所适从、“学而无思”。

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时,总是强调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强调学校的办学理念问题、强调老师的专业敬业水准等等,抱怨是“外面的世界把我的孩子‘弄’坏了”,却从不向内审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问题。父母们与其抱怨学校教育,并由此想要去改变一个学校的实际可行性是极低的。与之相反的是,父母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的位子定准、握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就能慢慢积累并成为习惯,并成为帮助孩子完成学校教育的巨大助力。这正是只有“教育不错位”,孩子“才能学而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