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勇气面对你的童年吗?

2017-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布丁来袭
你有勇气面对你的童年吗?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一个疑问句式的展开,明里为童年伸张正义,暗里应该是探讨童年对人成长的影响。那童年到底要不要背这锅?我没看书之前觉得这锅背定了。说到童年人们总会联想起童年时期的回忆,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一无二的私人订制,童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时期随着成长过去了就过去了,而是在这段宝贵而又短暂的时间里,童年锻造了我们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另外这些定型的行为表现和人格特征将会伴随我们一生,因此童年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持久性。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这本书来源于名叫knowyourself的微信公众号下文章的精选集。knowyourself 成立于2015年,成员有海内外名校临床、社工、精神卫生专业背景,以及国内知名媒体经验。公众号致力于引导青年人自助互助,共同建造一个秘密的、只有理解没有伤害的小世界,并且在一年之内成功吸引百万读者前来加入。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这本书涉及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心理因素等话题,扉页上那句话:“直面真实,是改变的第一步”抛出了要通往真实的敲门砖,如何改变在这本书里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第一个方面是认识原始家庭带来的影响,第二个方面是认识自己个性背后的心理成因,第三个是认识伴侣在两性关系中的心理机制。都说童年不同样,童年时到底由什么原因影响我们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在这本书里读者可以对号入座寻求童年遗留问题的答案。

一、认识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家庭的组成有稳定的角色关系,一般常见的结构是由母亲、父亲和孩子构成。要了解原生家庭,我们得先从家庭成员关系开始梳理。本书在第一章节详细介绍了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自己与孩子之间相处的行为模式带来的问题。

古代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现代有“妈宝男”、“恋母情结”,不难看出一个家庭里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形成来源于婴儿时期,我们与父母之间形成的对彼此的信任与爱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被称为依恋类型,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四种,这四种类型决定了我们童年母子关系的健康与否。

相对于母子关系,父亲在家庭中总是在参与程度上存在影响。书中说到的参与程度是心理上的,并非物理层面的衡量。由于父亲在家庭中充当的角色更多是地位至高的一家之长,他的作用是为家庭做出决策,并且确保孩子能够发展出恰当的价值观。父亲在家庭中体现的“父性”不是单一的,而且多方面共存的。所以导致父亲在家庭中参与程度的多少与孩子人格形成、行为认知,已经日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生家庭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和有问题的相处模式。书中详细介绍了五种机能不全的家庭经常出现的特质:“家庭成员情绪不稳定、家庭中父母角色缺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利用、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良好的边界、存在严重的冲突、虐待和暴力”。身处在机能不全的家庭下的孩子都不得不扭曲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来保证家庭关系的持续稳定。所以家庭的失调也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不健康的感情联系。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童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具有永久性的。不论是从父母在家庭中的关系模式,还是孩子本身的对父母的依恋程度,都从实质上反映了亲子关系在家庭背景下相处的问题,了解原生家庭是解开问题的第一步。

二、认识自我的性格、情感和表现行为

你了解你自己吗?这是一个看似很无聊的问题,人们都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其实要真的扪心自问,他们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么该如何了解自己?这本书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其次是情感的体现,最后是日常行为表现。

通常我们把外在直接表现的个性特征作为个体的性格标志。比如非常焦虑的完美主义,比如善于伪装成自负的自卑人群,又比如“社交宿醉”式的内向社交者,还有具有高感知力和洞察力的高度敏感群体。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在性格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要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的解决阻碍。

每个人都有控制情感流动性的能力。但是日常交流中我们会发现情感的流动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人们都选择压抑自己的情感,或者越过带有情感的语言,简单粗暴的表达。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无法表达或者是难以接受带有情感的交流呢?书中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社会文化的对情感交流的负面评判,也有一部分来自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回避,可能是羞于流露情感的表达,也有可能是不信任的关系基础上的竞争所导致。

分析自己的行为表现,可以获取提升自我行为的能力。人人都想拥有自律的生活,可是自律的行为并不容易养成,因为自律似乎等同于“压抑自己”。其实并不全然这样,自律是一种承认与接纳内心冲动和外在标准可能存在的冲突,并且为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调整与适应能力,所以这是一种主动选择,而并非潜意识里的压抑。除开自律,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坚定自我的拒绝别人,如何化解拒绝成长的彼得潘综合症,即对青春的理想化和对成年世界的拒绝。

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算是外貌一样的双胞胎们必然有不同的心理表现。认清自身的本质特征才能帮助自我寻找问题的答案,没有谁生来就是完美无瑕,所以请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己。

三、认识两性关系形成的心理机制

据调查我国第四次“单身潮”已经来临,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宁愿单着,都不敢轻易的谈恋爱,他们认为假若选错另一半还不如继续单着。因此如何选择对的人成了现在年轻人都很困扰的一个话题,书中也就选择伴侣的标准和方式进行了解读,没有完美的契合成了我们首先要接受的事实,感情中对对的人的评判标准过高不切实际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找对的人还是要先理清楚眼前这些事实才行。

正如黄小琥在《没那么简单》里的歌词一样:“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现实生活中情侣的相处也是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被伴侣忽视,这种被无视感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交流阻碍。分析自己和伴侣的人格类型可以顺藤摸瓜找到忽视的源头。另外恋爱中必须处理好高压型控制,高压型控制关系是通过一方一系列的行为技俩来达到控制和支配另一方的目的。这种高压手段往往带来不可逆转的精神创伤,也可以看作一种隐形的冷暴力。

恋爱的结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步入婚姻殿堂,一种是分手,然后相忘于江湖。说到分手,那就不得不面对分手的原因,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背叛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背叛都给双方关系带来了撕裂性的破坏,并且分手后产生了负面情绪、对受害者长期伤害和影响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打击。这种负面的能量甚至会持续影响男女青年对维持两性关系的信心,易导致越来越多恋爱失败的人或者观望过程者失去对恋爱婚姻的乐观态度。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从童年时期出发寻找我们成人后心理亚健康的原因,然后通过发掘自我的个性,情感和行为表现来分情况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透过两性关系的表现模式捕捉到我们成长过程中环境和人物关系的影响和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环境结合角色关系角度的心理学研究范本。

通过了解《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这本书的出版的目的以及阅读书中各个类型问题的探讨,我很高兴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努力地跨出第一步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以前为生活奔波的年轻人其实很少有时间会注意自己的问题,不是不够重视,而是对自己都没有个基本的认知,尽管我们在不停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就如扉页上那句话:“直面真实,是改变的第一步”。

童年确实是我们的软肋,不管它是好是坏,它都已经成为事实并且无法改变,也许我们会因为它的存在而痛苦或者扭曲自己的内心,但是人都是有自救的能力的动物,只要你自己不想倒下去,就没有人能推到你。而从这本里我看到了它的鼓励精神,虽然书里的分析和措施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它能为你打开一扇门,门后边就是通往你看破伪装后最真实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