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爱的质量——打针有点疼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四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第1节:打针有点疼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带来的一些心理影响,还会迁移到其他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接着作者讲了自己女儿因生病住院打针的故事:作者的女儿因急性肺炎,他告诉女儿,要带她去打针。女儿回忆起打预防针的事,拒绝打针。这个时候,作者并没有采用暴力行为,强迫女儿,而是跟她说:“宝宝现在病了,咳嗽,发烧,是不是觉得不舒服?大夫开的药能让小圆圆病好,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总有好不了。”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她生病不舒服,肯定也想早点痊愈。
孩子这是在理智上接受了打针,但还是有些害怕。作者有安慰女儿说:“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这些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作者和她女儿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愉快而轻松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孩子也坦然了许多。但是很多家长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来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把孩子碰到的事放大,让孩子觉得遇到了天大的事。比如:孩子磕碰了一下,很多长辈就赶紧去抱他、哄他,甚至去打碰到的物品。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增加疼痛感,认为自己真的受伤了,很痛。我的女儿在磕磕碰碰中,我从来不大惊小怪,只要不伤及身体,我就是跟她说:不疼不疼,一下就好了,妈妈帮你吹一吹。这样就是一种缩小事物本身,让孩子也能从容接受磕碰这件事,并且能够忍受这其中带来的疼痛。只要忍住了,心态就会变得平静。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看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打针是件小事吗?对于孩子,每件事情里面都有大道理,只有眼光看得长远,才能好好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