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自由主义理想
大概十年前,家里有两个喜欢唱歌的90后少年,女孩算有幸去读了两年戏剧专科,男孩则没有如愿,被迫回到了中学,结果很快辍学了。在与他们家长的交流中,我是很支持小孩去读艺术类学校的,不说艺术修养,这至少能鼓励他们继续文化课程。但现实很残酷,一边男孩长辈认为这不是个吃饭的专业,另一边,女孩家庭生活的变化不久导致了学习的终止。我知道,即便是上了,也可能会有学校好坏以及个人成长等其他问题,但是没上,肯定是扼杀了一些可能。
如今,当年的90后少年早已分别身为人父,为人母了,也开始过他们父母辈一样的养儿育女的生活。而我们,继续被一些歌者,一些旋律,一些诗词感动着。我的支持,不是因为想孩子们成为明星,甚至没想过他们要如何养活自己,而是内心深藏着一种自由主义理想。
这种精神,我从美国电影或书籍中吸取的最多:敢做梦,敢反抗,最终如愿。影片如《一球成名》,就是我最喜爱的电影之一。而今年将爱默生的《自立》翻出来,更是读得爱不释手,读得惊心动魄。“百战归来再读书”,更有感觉。
image近年来,“巨婴”一词用于批判不成熟的成人行为及其心理体现。在爱默生的角度,成人是不如婴孩的:
幼年不顺从任何人:人人都得顺从它,所以当大人逗着婴孩玩时,一个婴孩一般会使其中的四五个大人变成婴孩。
小孩子不愁没有饭吃,而且像贵族老爷一样不屑于做点什么或说点什么去讨好他人,这种坦然自诺的气质正是人性的健康态度。
在这种健康状态,虽然婴孩无论是在肢体行动、还是物质上都对成人有依赖,但心理上却毫不依赖,他的生命是鲜活的。而“巨婴”状态,则虽然看上去言行都已自由,但实则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担当,通常经济也无法独立。经济上或许很难言独立的,个人即便是有专业有事业也存在合作、合伙、客户等关系,还有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但在思想上,你那本无人控制的心灵,是可以自足的,是可以信赖的智慧之源: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适用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这就是天才。
一个人应当学会发现和观察内部闪过他心灵的微光,而不是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
向内探寻可获得智慧,并能推己及人,解释人与人之间的规则,和世间万象:
一个人只有尽心竭力地工作,方能感到宽慰和欢乐,如果他说的或做的并非如此,他将得不到安宁。
接受你同时代的人构成的社会,接受种种事件的关联。
为你解释个人自立与社会现状之间固有的冲突:
顺从是求之不得的美德,自立则是它深恶痛绝的东西。社会喜欢的不是实情和创造者,而是名义和陈规陋习。
这是很讽刺也很危险的冲突,它压抑人性,而人是神圣的生命,不应该被禁锢:
归根结底,除了你自己心灵的完善,没有什么神圣之物。
抵抗违背内心的势力,回归真实的自我,做自己,最终可以服人:
来一番自我解放,回到原原本本的你那儿去,你一定会赢得全世界的赞同。
那么对个人而言,该如何行动?要仔细斟酌下面这句话:
凡符合我性格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凡违背我的性格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人活着,首要目标是讨好自己而非他人。要做到这个目标,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世界上,按世人的观点生活容易;在隐居时,按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不难;可是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在稠人广众之中尽善尽美地保持了遗世独立的个性。
而这样做对个人生命意义重大:
之所以反对顺从一些对你来说已经僵死的习俗,就因为这样做分散你的精力。它浪费你的时间,使人对你的性格印象模糊。
所以,允许自己的个性存在就是人性:
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就用斩钉截铁的语言说出来,明天再把明天的想法用斩钉截铁的语言说出来,尽管它可能跟你今天说的每一件事相矛盾——“啊,那你一定会遭人误解。”——难道遭人误解就那么糟糕吗?
这是一种既往不咎,不畏将来,活在当下,不在乎他人看法,如河流般自然流淌的生命状态。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已经远离了真正的个性和人性,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的个性,也无法说出真正想说的话。我们之间有利益关系,有情感连接,我们活在了纠结、沉默、混乱,我们如此迷失,无法真正地讨好我们自己。
中国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对自我的了解。要摆脱上述的混乱与无明,我们需要理性:
人生在世,就是一名醉鬼,然而有的时候会清醒过来,运用他的理性,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位真正的王子。
在探究为何每个人应当自信、按照自己的个性生活时,爱默生进行着最高意义上的哲思:
这种探究使我们追本穷源,原来那既是天才的本质,也是美德和生命的本质之所在,我们称之为“自发性”或“本能”。我们把这种基本智慧叫做“直觉”,尔后的教导则都是“传授”。
每个人都可以区别他心灵的有意的行为和他无意的直觉,而且知道一种绝对的信仰应归因于那些无意的知觉。他也许在表达那些知觉时会出现差错,可是他知道这些东西,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是不容争议的。
人应该靠自己的一手直觉进行思考和行动,而不受他人语言或文字的转述、传授、评判、经验的影响。人的记忆是一把双刃剑,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需要时间,而生活在灵性意义上圆满只需要当下:
我窗前的玫瑰花不管从前的玫瑰花或者比它们更好的玫瑰花;它们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今天它们与上帝同在。对它们来说,没有时间。有的只是玫瑰。
如果他不跟大自然在一起超越时间,在现在生活,他就不会快乐,不会坚强。
如果我们生活得真实,我们将会看到真实。那就像强者保持坚强一样容易,也像弱者保持软弱一样容易。
大道无言,大道向前。顺从者只是继承前人的思想,也许对暂时的生存有利,但他们无法走出自己的路:
在自然界,能力是衡量正义的基本标准。大自然不允许任何无自立能力的东西滞留在她的各个领域。一个行星的起源和成熟,它的平衡和轨道,劲风过后弯倒的树又挺起身来,每一个动植物的生命力,凡此种种,都是这种自给自足的,因而也是自立的灵魂的表现。
这是一种类似进化论的表述,人的个性正是独特生命力的体现,我们本该活出自己的个性,也允许和保护、鼓励他人的个性:
然而我们现在都是群氓。人对人没有敬畏之心,他的天才没有得到规劝留在家里,使自己与内心的海洋交流,而是走到户外从别人的缸里讨一杯水。
我们必须独来独往。
所有的人都有我的血统,我也有所有人的血统。但我并不因为这,就要承袭他们的暴躁或愚蠢,甚至到为它感到羞愧的地步。
你的孤立决不是物质上的,而应当是精神上的,也就是说,一定要崇高。
最后一句就提到了物质与精神。这就是最大的人性,也是最大的真诚。对自己真诚并要求每个人也对自己真诚:
对他们说,父亲啊,母亲啊,妻子啊,兄弟啊,朋友啊,迄今为止,我一直跟你们表面上生活在一起。从此以后我要做真诚的人。
我不服从你们的习俗。我必须成为我自己。我不愿意把自己的好恶隐藏起来。
我不会出卖我的自由和力量去顾全他们的感情。
最大的真诚对所有人都有好处,这就是爱的真义:
如果你高尚,我会爱你;如果你不是这样,我不愿意献假殷勤去伤害你,也伤害我自己。
如果你诚实,可是又跟我的诚实不是一回事,那就忠于跟你志趣相投的人;我也愿意去寻求我的同道。我这样做不是出于自私,而是出于谦恭和真诚。不管我们在谎言中生活了多久,在真诚中生活同样符合你的利益,符合我的利益,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看看现实,爱默生发出呐喊:
我们需要能够革新生活、革新我们的社会状况的男男女女,可是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是些破落户,连自己的需要也满足不了,空有凌云志,实无回天力,只好日日夜夜屈身行乞。我们的日常就等于行乞,我们的艺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宗教,都不是我们选择的,而是社会替我们选择的。我们是客厅的士兵。我们躲着命运的恶战,而力量恰恰就是在那里产生的。
爱默生对祈祷、旅行和教育等进行了批判和讽刺,这恰恰是我们最常见的活动:
祈祷的眼睛向外看,要求某种外来之物提供某种外在的美德,结果把自己迷失在自然的和超自然的、 虚幻的和奇迹般的无穷无尽的迷宫中。
灵魂决不是一个旅游者;智者总是足不出户,如果有必要,有义务,叫他在什么场合离开他的住所,或者到外国去,但他仍然好像呆在家里,而且还用他的面部表情使人们意识到他是在传播智慧和美德,像一位君王一样访问一个个城市和人物,而不是像一个商贩或仆从。
旅游是傻瓜的天堂。
旅游的狂热却是影响整个智力活动的一种更深的不健全的征兆。智力是漂泊不定的,我们的教育制度培养的是骚动不安。尽管我们的身体被迫呆在家里,而我们的心灵还在彷徨。
坚持你自己;千万不要模仿。你自己的天赋随时可以用终生修养的积蓄力量表现出来;然而,选取别人的才华你只能临时地、部分地占用。每个人干的最出色的事,只有他的造物主才能教给他。
于是,祈祷者开始怀疑上帝,旅行者归来陷于混乱,模仿者很快就厌恶模仿。很多时候,我们的祈祷、旅行、教育都是在从众,从众就是一种依赖心理,是不够自立的表现,财务依赖也是:
对财产的依赖,包括对保护财产的政府的依赖,是确少自立的表现。
自立,是生活之道,是智慧和领导力的源泉:
一个人只有摆脱了一切外援,独立于天地之间,我才会看到他的强大和成功。
千万别有求于人,在千变万化之中,只要你立稳了台柱,不久就一定有人出现支持你周围的一切。
谁如果知道力量是与生俱来的,知道他之所以软弱,是因为他从身体之外别的地方寻求善,有了这种领悟,谁就会毫不迟疑地依赖自己的思想,立即纠正自己,挺身而立,驾驭自己的躯体,创造奇迹;恰如一个靠双足站立的人比一个用头倒立的人有力一样。
本书结尾的句子是:
除了你自己,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安宁。除了原理的胜利,什么也不能给你带来安宁。
与扉页相呼应:
人就是自己的星宿;灵魂能
塑造一个诚实而完美的人,
光明、声势、命运全由它指导;
人的一切遭遇来的不迟也不早。
我们的行为如果善,就是我们的天使;如果恶,
就是悄悄从我们身旁走过的勾命阎罗。
——博蒙特和弗莱彻,《老实人的命运·尾声》
我们现在也常说“人啊!还是只能靠自己。”,但通常透露着一种无赖,愿我们再次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带着一种积极的、自信的、自立的情感,带着对自己的个性和自我负责的态度。
这种自由主义精神也表明人类个体的一种终极孤独的状态,现在的我认为,我们必须承认和接受个体孤独这一事实,这样我们反而能更加珍惜相聚,感恩理解和互助。
这种自由主义精神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秩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天性与志趣,做与之相符的工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与三观一致的人密切往来。
写本文的过程中多次想起多年前自己确定的一个信念:只要不伤害他人和自己,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文章开头的故事,也是我自己对成长和教育的一个观点:爱和引导。少年的冲动可能并不成熟,但也可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往兴趣方面引导也许需要一些投资,并且很可能没有好的回报,但在学业几乎已经荒废的情况下,让孩子凭着自己的动机去尝试一个专业,进而了解自己和这个社会,是多么宝贵的机会。
我曾经支持一个年轻人去学酒吧DJ,虽然没有留在那个行业,但是他终于更加了解了那份职业和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