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
“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54岁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一则写给东莞图书馆的离别留言,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昨晚,南都记者与吴桂春进行了电话访谈,他说没想到一则留言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他很感激社会各界帮他找工作,“我很想留在东莞,但希望不要被一直关注,我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
过去12年里,吴桂春说他的第一职业是打工,第二职业就是读书,只要有空他就会去图书馆看书。读书对他的性格、心态和都有帮助,让他不会脾气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跟人抬杠,看任何事情都能平常心。
端午节当日东莞各界迅速行动,帮他寻找工作,希望他能继续留在东莞工作,继续读书。最新的消息是东莞人社部已经为吴桂春推荐工作。
这则新闻让我想到毛姆的这句话,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我同情唏嘘吴大叔为生活所迫的困境,但又替他感到欣慰,这么多年的打工生涯虽然辛苦,但是他藏身图书馆之中的光阴是幸福的。他是贫穷的,但又是富有的。
这绝不是煽情的话!
我也有一些感同身受的经历。
我刚来深圳找工作的时候,那是差不多快20年前一个冬天。是啊,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我因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这样就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那时候深圳要想找工作,必须要有经验,几乎是一个硬性指标。我一哥们毕业后三下广东才找到工作,就是因为没工作经验。那时候,哪个用人单位都不肯花时间培训新手。
我找工作的期间借住在同学的集体宿舍,宿舍有保安看管,不许留宿外人。我只有等同学下班后,才能跟着他混进他的宿舍。要是自己租房不但贵,而且万一找到工作随时要挪地方,另外还有安全考虑,那时候广东的治安很不好,所以,那段日子过得心惊肉跳。
每天同学去上班,我就去人才市场找工作,通常中午过后招聘单位就撤了。我从人才市场回到同学所在的镇上,镇中心有个广场,还有个活动中心,里面有间图书馆,虽然不大,书也不多,但是可以自由方便的进出。图书馆就成了我每日找工作回来必去的地方。
看的哪些书已经忘了,但是那种被接纳的安宁和安全,在书本中卸掉疲惫,以及读书得到的鼓励,真的有一种避难所的感觉,图书馆在我这个异乡人的心里有了亲切的感觉。
image“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我后来留在深圳,现在已经定居,每每路过那个的广场,我都想起那段流连在图书馆中的日子,感谢它曾经像避难所一样地给了我温暖。
我想它一定还抚慰了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离乡背井、慌张不安、前途未定的心。
image还记得武汉方舱医院的“读书哥”吗?
武汉首批方舱医院正式启用的当晚,一批患者陆续入舱。大部分病人躺在床上,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刷手机。只有他,捧着一本厚厚的大书《政治秩序的起源》在安静地阅读。风声鹤唳的疫情之下,当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内心焦虑,情绪不免有些惊慌。即便身处如此“险境“,一位年轻男子在方舱医院之中,依然手不释卷,静静地阅读一本大部头的专著,显示出内心的安宁与强大,抚慰了疫情中慌乱的人心。这种从容和淡定,一下子打动了许多人,给了人们战胜病毒的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美国学者福山后来通过网络知悉此事,他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转发了这张特殊的“读书照”。人们感动于这样一张照片,是感动于灾难疾病面前,读书这一行为给内心注入的力量。
毛姆将阅读比喻成避难所,这个见解真是独到。不谈读书带来怎样怎样的好处,就单是说它提供一个空间,在你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去处,在那里你可以疗伤,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阅读这座避难所,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一旦拥有,此生永久。
古人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育专家说,从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重要的精神成长,正像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得那样:“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交朋友”。
王小波说,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学习思考虽然需要下功夫,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甘之如饴呢?这就是思维的乐趣,智识的乐趣,当你品尝到这种快乐,你就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了。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到一个故事,他有一个外甥一段时间不好好读书,学着颓废,美其名曰要在痛苦中感受艺术。王小波对他外甥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你看,有一个爱读书的舅舅就不一样吧。
一起来做“读书的种子”吧。在一滴水里看到清澈,在一本书里撷取智慧,拆除掉观念上的藩篱,洗涤过内心的尘埃,我们的精神会明亮起来,智者无忧,勇者无惧。如此,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超越当下生活,从容应对一切逆境。
如果你也喜爱阅读,来吧!我们一起读万卷好书,看大千世界,品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