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读书笔记(松·兰)

2013·《两汉:古筝艺术的振兴》·读书笔记

2017-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呀小学酥

两汉:古筝艺术的振兴

王小平

艺术百家 2013年第1期

本文的框架如下:

(一)音乐走向正统音乐殿堂

(二)两汉古筝形制的发展

  1.两汉筝的材质

  2.两汉筝的形制

(三)两汉筝曲的进步

(四)筝学理论的发达

  1.两汉筝的艺术思想

  2.两汉筝赋

  3.汉代有关筝之起源的认识

(1)蒙恬造筝说

(2)象声说

从文中,笔者得知以下重要信息:

  1.在先秦的民间,古筝出现在酒会当中,是一种固定的演出形式。

  2.在先秦的典籍中没有关于筝乐艺术的记载,正统王室的活动也没有古筝的出现。

  3.我国的古筝艺术的振兴是从汉开始的,筝乐开始走向了正统地位,汉代筝学家将将筝艺提升到了教化作用的高度。

  4.两汉时期统治阶级的上层对筝很偏爱,筝开始在民间作为主流乐器及音乐载体的权威性。

  5.筝在汉兴后逐渐成为乐队中的重要伴奏乐器和主奏乐器之一。

  6.东汉时期,十二弦筝开始流行,筝乐表现丰富。在发展与改进后,十二弦筝和十三弦筝的优越性更加凸显

  7.笔者认为,在本时期因气候而大量使用竹子制作筝,是合情合理的。

  8.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筝乐表演艺术家,筝学理论在本时期开始萌芽。

  9.东汉侯瑾的《筝賦》是现存最早的賦筝文集。与同一时期的阮(王禹)同名。

  10.蒙恬造筝说在后人中争议较大,难以信服。

  11.笔者赞同“象声说”中的,古筝因“铮铮然”而得名,即根据乐器的发音性质来命名。

从以上这些要点主要可以看出以下变化:

1.从民间到宫廷:宫廷接纳。在两汉时期,汉代继承了先秦先秦时期的民间筝乐艺术,又在此基础上提升了筝的正统地位。

2.从宫廷回到民间:政府的倡导。统治阶级的偏爱直接影响筝成为民间的主流乐器,具有权威性,在民间更加地兴盛。

3.形制改良与优化:十二弦筝与十三弦筝的出现使得筝乐表现更为丰富。

4.筝学理论萌芽与起步:出现一批筝乐表演艺术家,也开始构建筝乐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