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二)

2023-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弘玥

1、休克2期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

2、患者口渴,尿少,尿中钠高,血清钠>150mmol/L,其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类型是:高渗性脱水

3、尿崩症时,容易出现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类型是: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4、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伤

5、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

(1)失钠多于失水

(2)血清钠浓度<130mmol/L

(3)血清渗透压小于280Osm/L

(4)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

6、不属于自由基的物质:H2O2

7、严重的高血钾致死原因常为:心搏骤停

8、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线粒体功能障碍

(2)激活多种酶

(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5)肌原纤维过度收缩

9、水肿是指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过多

10、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最主要方法是动物实验

1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

12、下列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的是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13、引起DIC系最常见的病因感染性疾病

14、体温升高属于发热的情况是流行性感冒

15、最常见的外致热原:内毒素

16、大多数凝血因子合成部位是在肝脏

17、健康的概念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18、患者术后禁食三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容易发生低血钾

19、高血钾症对机体的影响

(1)肾小管损害

(2)心肌传导性降低

(3)异位钙化

(4)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20、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纤维蛋白是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21、发热激活物

(1)外致热源: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

(2)体内产物

免疫复合物、类固醇

22、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23、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24、DIC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特点是先高凝后低凝

25、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

病因引起的体液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26与急性胰腺炎时诱发DIC基质有关的是大量的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27、属于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源

28、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

29、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发生:心源性休克

30、烧伤等引起血容量减少的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31、血钠浓度增高而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见于:高渗性脱水

32、血钠浓度降低而细胞外液减少见于:低渗性脱水

33、血钠浓度降低而细胞内外液均增加见于:水中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