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刘宏工作坊 八年级语文备课室

《消息二则》教学案

2020-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斯石英

《消息二则》教学案

作课:沧海一粟

《消息二则》PPT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教材中第一个“活动 探究”单元中的第一课,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篇章。两则消息写于同一天,一长一短,一前一后,一详一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仅用五句话,不到两百字,及时报道战况,并作出准确预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三路大军全面介绍渡江战役的情况,并分析取得胜利的原因。

  由于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独特的领袖视角,文章在客观陈述事实的同时,又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无比激动的心情,显示了磅礴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文章气度恢宏,极富感染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活动 探究”单元,首次学习新闻这一体裁,既有一定的陌生感,又有更多的新鲜度,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是较高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还要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比如消息的结构、语言及情感上的独特。学习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因为生活中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而且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旁批,所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完成课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太大。

教学目标:

  1.寻找新闻六要素,梳理文章内容;

  2.掌握消息这一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3.品读语句,体会消息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4.揣摩作者的情感,理解消息的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

 教学重点:

  1. 了解新闻中消息的特点,明确其结构的组成;

  2. 品读语句,体会消息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情感,理解消息的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

教学创意: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双线交叉,螺旋上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知天下之大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历来是读书人的浪漫与雄心,对于久居书斋的我们,“声声入耳”是常有的,“事事关心”也是渴望的,毕竟身在资讯异常发达的今天,有了新闻,我们完全能够尽知天下事,神游八荒中。不信,来听一段新闻——(插入“新闻联播”片断)你了解了哪些事情?(学生发言)

  其实,我们刚才听到的内容都是属于新闻中的消息,那么,什么是消息呢?结合教材中的《消息两则》,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对新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引导学生培养关注时事的习惯。因为新闻素养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本环节耗时不宜过多,学生发言三言两语即可,仅为引导而已。)

 二、自读课文,寻消息之特点

  (一)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旁批,思考:消息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回答后归纳:

  消息报道有及时、准确、简短的特点;结构上有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五要部分;

  2.得出结论,消息特点之一:结构固定好,准确讲时效

  (二)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说说两则消息分别讲述了什么事件?

  1.提示:概括事件,要弄清“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几个要素。

  2.师生共同归纳: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事件:南渡长江

  原因: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放全国)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二十日夜起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事件:横渡长江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先后渡江

  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3.得出结论,消息特点之二:具备六要素,及时来播报

  (三)回顾六要素,讨论并思考:为什么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反复出现?分别出现在哪里?

  1.先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明确:

  两则消息的关键要素都重复出现在标题、导语、主体中,有时是同样的内容重复,有时是变换形式重复。因为标题与导语都有浓缩精华、增强吸引力、诱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所以会出现意思重复的现象。

  但是,三者虽讲同一件事,却不是简单的重复。标题最简洁,一个短语进行浓缩;主体略次之,一句话来概括;主体部分则详细叙述。三者关系类似于一组“同心圆”,是互相包含的关系。

  2.得出结论,消息特点之三:交叉与重复,结构三连套

  (四)总结三特点,明确消息的文体特征

  1.概念溯源:

  消,本义为枯水期中大河变成的小河,后引申为消失、用尽、减少。

  息,本义为胎儿依靠母体的心跳呼吸。后引申为慢慢地滋生、繁衍。

  消息,本义为消长,增减;生灭、盛衰。如《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近代,“消息”一词,指事物变化的信息,在新闻学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2.明确特点:

  真实叙述,及时报道,标题凝练,导语简洁,结构固定,三环连套。

  3.当堂练习:

  ①消息的特点:真实,准确,简洁,及时。

  ②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先看标题,要比较详细的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紧承上一环节,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明确消息的主要特点。概念的厘清,将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讲解时不能空谈概念,一定要结合文本,循序渐进。)

三、比较阅读,感作者之风采

  (一)对比两则消息,思考:同样是报道渡江战役,同样写于22日这一天,两则消息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课本批划,小组交流,明确:

  两文一长一短,一详一略,时间上一前一后,第一则只写了中路军,第二则详细地写了中路、西路、东路这三路大军的渡江战况。

  第一则写在战斗刚刚打响之际,将战况进行播报,将胜利的消息传到全世界,鼓舞我军的士气,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文章不在长,在迅速。

  第二则写于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这时应该比较详细地介绍战斗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并宣传此战役。文章可略长,可详实。

  (二)在两则消息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具了吗?

  1.说说你对作者毛泽东及渡江战役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毛泽东资料: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3.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你对他的哪一个身份感受最明显?

  明确:文人,亲自撰写渡江战役的消息。战略家,两则新闻的安排独具匠心,不仅在武力上取得战争的胜利,也在宣传上获得绝对的优势。

  4.拓展延伸,毛泽东诗词及书法。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两则消息的不同之处,明白作者高度的战略眼光。同时,更全面地了解消息的特点。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品消息之语言

  1.回顾消息的特点,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能读出消息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如简洁、准确、及时等)

      2.教师出示一组句子,学生通过品读关键字词,感受语言的准确。

 3.归纳明确:消息的语言强调客观性,准确简洁地报道事实。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明确消息客观叙述的特点。学生自己感悟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给出示例进行引导。)

 二、自主发现,明作者之情感

  1.消息强调客观叙述,你在文中有没有发现感情色彩比较鲜明的词句呢?

  2.自主发现,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例句,学生找褒义或贬义词,并说作用。

  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②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的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③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④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你还在文中发现了哪些极具特色的词句?

  示例:①画面感强。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②用语典雅,运用文言词语。如“即已”“甚为”“业已”等。

  ③气势豪迈。如文中反复出现的“我”字。

  5.明确:消息在客观叙述中,还隐含着主观情感。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消息在客观叙述的同时,还在字里行间隐含着主观情感。以寻找带感情色彩的词语入手,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伟人情怀。)

三、总结归纳,悟伟人之写作

  第一,消息的写法:真实、准确、生动。

  第二,消息的特点:结构固定、语言凝练、隐含情感。

  第三,作者的写法:文人笔触、战略家眼光、伟人情怀。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对全课的归纳,是将消息与毛主席两条线总结到一起,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建议先由学生自行总结,再由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新闻单元的第一课,因此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首先要明确消息这一体裁的特点。同时,由于作者是毛泽东同志,本文又是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因此,了解消息的结构特点、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感受客观叙述中隐含的主观情感,这三点就是学习本课的三大重点。由于“活动 探究”单元的课文阅读以自读为主,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学生的自主,借助旁批自主筛选信息、通过自读梳理内容、小组交流寻找特点、自我品读感受语言。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要在关键处进行点拨,最终将文本、文体与作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与学者文本的四维互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情况较好。但教师的引导还略多了一点,还可以给足时间与空间,实现学生更大程度的自我探究与自主发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