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这时代,我们还要不要读史

2018-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戴戴1012

      在《全球通史》的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个时代都需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是的,时代的变化速度太快了,很多我们曾经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今天已经被一一实现。而在未来,又会有多少的“不可能”会上演,我们尚且不得而知。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似乎更喜欢阅读一些碎片化信息。我们陶醉于指尖与屏幕的不停碰撞,却不愿意再与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于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读课本之外的历史。殊不知,我们太需要从历史之中获得反思了。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曾经只是不假思索地喊口号,甚至不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虚伪心。而如今,却是不假思索地将时间花费在游戏与不停地购物。似乎没有人再去思考,我们的过去和明天会是怎样。于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消逝,我们和自己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而我们,也逐渐开始变得喜欢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

       余秋雨曾有言:“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雨中的泥泞,历史是在悬崖的废弃,因此不能太轻易进入。”是啊,历史的深邃,没有谁可以真正能够看得穿。人生百年,相比起“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确实已经足够久远。但若是以人类发展史来计算,区区百年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史学资料,浩如烟海,一个人用尽一生的全部时间也许只是了解到历史长河中的冰山一角。

        因此,历史怎么可能太轻易就进入其中呢?可是,如果不努力进入其中,又怎么能透过历史寻找到事情的真相呢?即使,我们都知道,最初的历史真相,可能已经伴随着它消逝的那一刻被永久掩盖。但是,还是有很多史学学者为了能够揭开被尘封的历史真相而不断付出。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战国策》也曾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历史所独具的魅力,无可取代。历史确实拥有这样的功效。那些已经过去的一切,我们虽然无法挽回,可是却能从中得到前人的经验,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走得更远。一个人只能拥有一种人生,但是在与前人的跨时空交流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生活在历史当中的每一个鲜活人物的人生。从他们不同的人生体验之中,感受到前人的智慧,我们的思想境界自然得到提升,因此才不会再犯前人的错误。读史之所以能够使人明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所读之书,所习之理,皆是因为有前人的积累,我们才会少走弯路,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达到厚积薄发,比前人走得更远。

       或许,很多人早已经在觥筹交错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可是当你捧起一本史书而不是端起应酬的酒杯之时,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一种读史之人才能看得到的风景。身处其中,看得到过去,触摸到现在,望的到将来。如此,一个人又怎么会迷茫?一直认为,读史之人应该有一种较之常人更为长远的目光。身处于苍茫宇宙中的我们,渺若尘埃,很容易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影响而变得内心狭隘和目光短浅。而读史,则可以让我们学会站在比他人更高的高度,以超脱自身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万物。当一个人不再是仅仅看得到自己时,目之所及的一切,自然就会变得更加广阔,所想所感所为,自然更加成熟稳重。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曾经这样定义21世纪:“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是的,能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无比幸运的。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事物产生。物质生活方面,比起以前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我们确实拥有着比前人更多的机遇,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那么,身处于21世纪的我们,还要不要继续读史?我的回答是,“我们为什么不继续读下去呢?”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公众号ID:jiyulingxiao0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