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收集器

聊一聊做产品时的单点切入的一些思考

2015-08-20  本文已影响170人  醉过

近一年聊产品听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痛点/频次

对一款产品的首次印象也往往不由自主的往这两个关键词靠,列举一些庞大的数据和各种场景假定用以来分析判断一款产品是否有市场,进而根据可能存在痛点/频次去与产品的现有功能对比,用以判断产品的设定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实根本是想看看设定产品的人是否是傻逼而已)

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套逻辑呢,这种看似和日常生活中的饿了要吃饭,烧红高温状态下的水壶触碰会受伤而尽量回避它,这样不需要思考就会条件反射做出对应决策的事物背后的深层次是个什么东西?

理工科的同学肯定会发现这里面有坑,坑就是条线反射和非条件发射,两者的区别在于一者是先天存在,一者是后天养成。如刚才所说的饿了要吃饭,其实就属于非条件反射,从婴儿出生那一刻起我们的大脑就会告诉我们饿了要进食,而烧红高温状态下的水壶触碰会受伤而尽量回避它就好比经典的训狗案例一样,你总是在给它食物前吹响哨声,那么它就会养成一旦听到哨声就会跑到你身边等待进食

单纯的从这些事件的本身来看有点然并卵,这个时候就能判断出一个产品汪是否具备灵敏的嗅觉能力的时候了,把上述两个事件用产品代入我们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例如:在网页端看到蓝色带下划线的字,我们会知道那是带链接的,如果没有带链接就一定要骂傻逼产品经理了,呵呵

回归到话题本身,这类看似没有经过思考的决策背后其实本身就隐藏着一套日积月累的行为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的养成是人的累生累世都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而一款产品如果抓准了这个点,或者潜移默化的培养起了这个点,也就意味着找到了所谓的G点!

举一个例子,找女朋友(请理解一只单身汪+产品汪七夕节的痛苦),根本的需求是找到自己满意的人生伴侣

我们逐渐的把个需求逐级由深往浅层次剖解,人生伴侣>女朋友>女性,好戏要上场了,结合目前能够接触到的帮助人解决寻找人生伴侣的产品来分析,往往都是由浅而深,女性<女朋友<人生伴侣,这样的递进关系

再来举个例子,独自旅行和结伴旅行

笔者有过一次惨痛的经历,在去年骑行318的时候,一个骑行队出发前各自都不认识, 都是在半路捡来的,最终的结果是骑行到拉萨的是队伍从一路顶峰的10人降到5人,而中途的过程是,先一个人到两个人再逐步累加,到达10个人的时候再逐步递减

从中得到的结论是,两个人最佳,而一旦超出四个人就要变的可能要激发矛盾。中间有几段案例,有一段是在长距离的平缓路段的拉力,这个时候我们的队伍已经到达最高的10人,先是因为体能的不一致导致队伍的断档,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相差了近10公里,进而到晚上的住宿因为对于吃住要求的标准不一再次引发矛盾,最终导致第二天的出发时队伍从10人降为7人

再来把场景用生活当中随时可以遇到的场景聚会来代入,聚会有上有你的人生伴侣,有你的小孩,有你生活中的朋友,有你工作中的伙伴一起,对比聚会只有你和其中的一种身份在一起,会发现后者你要舒服很多,至少不会因为你的朋友想吸烟,而你又担心这样会影响你的小孩,而忧郁要不要阻止他;又或者不会因为人生伴侣在场而不能肆意的与工作中的伙伴畅聊近来公司又来了哪个胸大屁股大的姑娘

最后,回归到话题会本身,做产品的单点切入为什么要做以及怎么去做,个人的总结是近因和多重次级第我取舍及组合结果,因为用户的感知是由浅而深,所以会发现产品的单点切入基本为浅层次需求,而深挖产品背后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而如何取舍就是多重次级第我之前的取舍

然而这些又同时随着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而不断拆分重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