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封信(福柯)
亲爱的朋友,
祝好!昨日与新认识的朋友聊天,一拍即合,因我俩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极深的认同,从而开启了许多的对话。最后我是这么写道,这也是为什么活着是一件有趣的事,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创造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件艺术品。
我想,过去的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居然可以毫不不犹豫,发自内心地如此说道。
第一次读福柯的时候,就被这样的一句所震惊:不要问我是谁,也别要求我一成不变。他说,自我并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由我们每个人用一天一天的生活创造出来的。若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只有一种可行的结果: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艺术品。一个理想的人,并非那种努力去发现他自己,他的秘密的真实的人,而是那种力图发明他自己的人,是那种不受传统道德羁绊约束的人。
人的本质——假如人有本质的话——,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的,普遍的东西,而是由许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范和准则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规范和准则,又是由每个人都必须在其中成长的风俗,习惯,和制度所规定的。所有的文化都为生活于该文化之中的人们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习俗。对于这些规范和习俗,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会遵规循矩,亦步亦趋;而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却会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塑造的过程中,对这些规范加以改变。
叔本华如此说道,一切欲求的基础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都是痛苦的,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即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的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我何以会活着?我该向生活学习什么?我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我的?我为何要为做今天这个我而受苦受难?我为何不在现在就立刻死去呢?
朋友问,既然世界万物都在不停变化之中,那么什么东西最易变。我回复道,人的想法。人的想法最容易变,人的情绪最容易变,但是人却不容易变,要改变自我,谈何容易。例如先前很火的一句话,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正是如此。知行合一,知易行难。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真的做到,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并没有真的理解这个道理。
我慢慢,慢慢地意识到,人说在这个世上,是在不断“内化”外界世界的过程,不断“洗脑”自己的过程。而我理解的自我创造,正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例如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可以变化着的。正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到看水不是水,到最后的,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正如马哲的辩证唯物法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螺旋上升地发展,这也是我们可以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根据。
祝一切都好!
十月二十七日 二零二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