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哲思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第九节

2019-03-10  本文已影响6人  霜月洞天

此节,在故事背景上承接了第八节中孟子在末端表达的含义——齐国还未到达真正讨伐燕国的时机,而“燕人畔”也正是对孟子所说的最佳的证据。

说明:燕人畔是齐王的大臣沈同询问孟子是否能够讨伐燕国之后产生的后遗问题,也正是说明了齐王讨伐燕国的错误(如果是正确或者正当的选择,是不会造成燕人畔的后果的,在后世历史上齐国对燕国是有真正的统治年限的)。

所以,此节内容就分为两段内容来赏析:

第一段:陈贾劝谏齐王“王无患焉”直到陈贾询问孟子“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赏析:作为齐国的大夫而言,是有必要去宽慰自己的君王的,这也是作为臣下的重任之一。然而,陈贾却把齐王与周公相比,甚至还以一私己见去讨论了周公的过错: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浑然不知道时代与现下的时事不同,却然拿两者作为任智的对比,可谓愚蠢至极。

史实(补充说明):周公,一位从周文王执政开始就已然辅佐的大臣,直至周武王去世,一直殚精竭虑、鞠躬精粹的辅佐着整个周氏王朝。而,到了周成王时期,因为成王的年幼,在周公那个时期是没有隐居或是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的,也正是为了避嫌而继续以主管朝政的形式来辅佐整个周氏王朝正常的运作。而,让管叔接管殷地也正是最其最大的信任(因为在那时若不这样做,周遭会产生很大的误解,对执政与发展不利),并且管叔作为周公的哥哥来说,周公也是尽自身最大所能在避嫌的前提下,贯彻了自己不僭越身份、辈分的理念。然而,管叔却因一己私利回攻一心一意替周朝着想的周公,可谓不自量力。

由史实来看,错的不在于周公而在于管叔,周公从执政理念与土地分配等问题没有任何人能够对其说一句“你错了”的话,因为他的所有都是为了整个周氏王朝能够正常的发展与传承下去。

然而,反观燕人畔的事情来说,齐王伐燕的时机本身就是错误的(在第八节最后,孟子已经阐明);其次,对于陈贾劝慰齐王的语句而言,把燕人畔的事情与管叔畔的事情相提并论就本身是错误的;再者,古时,君王一般不会以“惭”作为形容自己心情的字句,齐王已然感受到了伐燕的问题所在,而陈贾却依然还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劝诫,包括“恶!是何言也?”也是如此。

引申1:今人与圣贤无法比拟(齐王立场)。

①、人们对充斥在周围的夸奖与表扬;批评与责备等事情要有自己正确的理解。不要认为别人的夸奖与表扬就真的认为自己做正确了事情,而受到了批评与责备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符合标准即是正确、成功的,不符合标准就是错误与失败的。

②、人们可以从旁人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出其人的品格,从而选择是否与之交往或交心。换言之,在社交场合上,必须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片面)来找寻出真话与假话,要通过这些语言,找出对方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样才能在社交中不至于失败之地。

引申2:人要有一定的崇敬之心(陈贾立场)。

①、要知道什么是不能说,不能做的,更不能去想的事情(就道德水准而言,并非社会导向来论),也要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对于一个人类而言的必须的事情。

②、人类若没有了崇敬之心,很容易突破自己的底线,或本就没有底线。若是突破了底线或本身就没有培养自己的底线,人类终将做出悔恨一辈子的错误决定。

引申3:若,你是强者,就必须考虑周全,且,能够解决意料之外(意料之外在周全之外而不在周全之内)的事情(周公对于整个辅佐之事已经考虑的十分周全,包括不与周武王进退,给予管叔殷地治理权等)。

①、对于强者而言,自身的时间效率与工作效率都会比常人高出许多,也正因为这样强者能够做到比弱者更多、更好、更强的事情,若是没有小人或是奸人阻碍(相对于管叔对于周公一般),强者所能够在世上完成的事情以及对国家乃至世界的贡献一定比弱者多很多。

②、作为强者,是需要考虑周边弱者的现实情况的,若不考虑,总有一天会成为强者的绊脚石,甚至成为“谋害”己身的定时炸弹。

③、强者是中心,强者的定位是在弱者的定位之上定位下来的,势必是少之又少的存在,强者必须时刻牢记己身的使命。

第二段:即孟子对陈贾所谓的“然则圣人且有过与?”做出的回答。

说明:原文中,孟子是拿兄弟的身份来作为错与对的论证的,的确有些许道理。但,若是直接把目光转移到朝代的延续上来看,是完全相反的存在。管叔是破坏周氏王朝稳定、正常延续的罪魁祸首;周公是为了维护王朝的延续而站出来保家卫国的勇士。

赏析:无论谁是谁非,孰对孰错,从历史的更迭与延续上来看,一方面是王朝的气运由天地而定,其次才是人类自身的追求与守护;一方面是只有着眼于人们的安居乐业,平稳和谐的生活,才能够使得王朝延绵续传的真理。

引申:谁都会有短暂的过错与认知上的偏差,但是这些过错与偏差,是不能触及到人类的根本利益的(生命、传承、延续等),一旦触及,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引申2:在错误没有酿造成大祸之前,都有挽回的余地,要认清当下的时事与社会导向,及时归正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若是真的无法与当下共同进退,可以选择离开或是隐退。

引申3:人类需要能够真正提点自身对错、是非、善恶等的先贤或是老师,只有这些人的存在才能真正意义上让自己正确认识到这些问题,而不是被他人班门弄斧的劝说误入歧途,可惜的是,先贤对与人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越来越弱,真正的为人师表也因为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听从他们的谆谆教诲而选择隐没于人世,再也找寻不到踪迹,可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普通人在社会社交中的危险程度也大大加深。唯一的方法只有找寻自由之地,面对天地,去探求自己的来时之路与终归之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