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 教了200+学员,总结了这7个坑,归纳出5种读写方法
在写作群里管理员发起了一个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三部分:一、大家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二、在阅读方面遇到了哪些障碍;三、想学习哪些方面的写作手法和模型。今天这篇文章,我结合跟大家常交流讨论中的一些问题,关于第一部分内容给出详细的分析和参考方法。
一、把人物写的浮面化,把故事写得太单纯
如果你看不到矛盾的深处,你的文章就会呈现出空洞乏味、泛泛而谈的问题,让你感觉你写的东西不够深刻,内容不够翔实。
特别是对于写小说的朋友,小说不休,矛盾不止,矛盾一直存在到小说的最后一个字。《笑傲江湖》尽管最后干掉了大boss东方不败,可是令狐冲又面临了新的矛盾:与任盈盈爱情自由与枷锁的困扰。
你对现实理解的越深,看出来的矛盾就愈多,对事情的把握就越全面。如果你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也就不会把一个小说题材写得过于单纯和空洞。
二、开头太难下笔,难的叫人头疼
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有着对天才的要求,非要在开头就让读者看出来我们的不同凡响,而一旦开头平淡无奇,就会丧失勇气继续写下去。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写作看得神圣化了。
自古以来,好的诗篇,好的散文,好的小说,全是从自然中显现出奥妙。记得高中课本杜甫的《石壕吏》开头是这样:“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也是平平淡淡,娓娓道来。
在写开头时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追求自然,不追求奇伟。”在平淡中展露才华,在平淡中给读者以启迪。
三、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文句,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收集一些学员关于写作困惑的问卷中,突出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总感觉自己写的句子不够好,不能充分表达我自己的情感。“句子不优美,读起来像喝白开水,想写出有滋有味的句子。”
一言以蔽之:词不达意。这个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另一种是作者想通过文字营造的意境。想写出好的文句,广泛阅读跟记忆背诵是绕不开的。
在主题阅读的默认条件下,读你所写题材方向有关的大量书籍。如果你爱写武侠小说,金庸、古龙等类似的武侠经典之作是一定要读的。
只读一遍是消遣,只是了解一个大概。想提高还要反反复复地去读第二遍、第三遍,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自然会发现以前没有发觉的奥妙。对于一些好的句子就直接背下来,没别的说,这是你以后迁移拓展、模仿创新的来源。
在张爱玲的《花凋》中这样描写狗:
”郑家这样的大黄狗有两三只,老而疏懒,身上生癣处皮毛脱落,拦门躺着,乍看就仿佛是一块敝旧的棕毛毯。“
当你需要在文中描写狗了,你既可以直接按照张爱玲的手法照搬照抄去写你文中的狗,也可以改动一番,比如说把”敝旧的棕毛毯“改为”破败的旧皮袄“。
想写出优美的文句,自己在那想是不管用的,我们总是说要大量的输入,试问有几个人肯下这番笨功夫去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学方法的目的是去写,不能为学方法而学方法。
谈写作 | 教了200+学员,总结了这7个坑,归纳出5种读写方法四、不懂如何安排文章结构
有些学员写文章就是虎头蛇尾,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类文章不在少数,全文如同”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般,文章末尾泄了气,读者的心情也是十分沮丧:“这写的啥啊?”
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在构思阶段出现了问题,作者只是在头脑中有一个模糊的主题概念,大概知道好像是这样发展的。本来一篇文章的产生就不是分秒的事,得在大脑中酝酿足够的时间。这样有了一点想法就直接写下来呈现给读者,就如同生肉,让人难以下咽。
因此,在写文章前拟一个大纲就显得十分必要。列提纲的准备方式无外乎两种:打腹稿和写下来。
先说打腹稿。有时候腹稿的创作时间可能较执笔的创作时间更长。打腹稿的时间越久,成文的速度就越快。那些老练的作家,十分愿意在动笔前多用心血,而写作新手,则是有了一点想法就像快快了事。初学者犯了急性病,写的太快的作品往往是不太成熟的。
写在纸上。当你通盘地研究情节时,把你的思考写下来,文字能够帮助你回忆你的想法。有了大纲,才有结构布局,下笔时就会有准则,不至于忽而不知道应如何继续,忽而又信马由缰,乱扯一气。
我介绍一下我的方法:我在写一篇文章前就会随便写一些概括出来的句子,等这些句子写的多了,再抽取它们其中相似的提炼出第二组中心句,一直这样提炼直到只有一个中心句,那么这个中心句就是我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其他的就是分论点,再往下就把它们当作例子支撑。这样提纲挈领整理出来,写文章逻辑脉络就十分清晰明了。
五、停留在浅思考区,误把写作手法当作写作定位
有些写的比较久的学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首页老是拒我的投稿?”
“因为你写的个人思考太少,文章太浅。”
“那该怎样把文章写的有深度一些?”
该怎样把文章写的有深度一些呢?相信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不少人。鉴于大家写文章多是参考一些书籍,这里我们主要来聊一聊关于以“拆书”这种写作形式来写文的文章。
首先你拆的书要有足够的深度。网上许多畅销书本身就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其学识知识自然会比较浅,特别难的地方就会有意略过。而学科真正的精髓却在于那些需要动脑筋和苦思冥想的“硬骨头”。如果你一直只看畅销书或者入门书,高度自然是上不去,个人思考写不出来是自然了。
其次你要合理安排你对一本书的处理侧重。如果你一天只有3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更文,那么就需要花2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写下触动你的一些地方。准备更文时根据这些地方去铺展开来,延伸你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你为什么会想到它?有哪些事情与它类似?我该怎样把它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把更多时间花在阅读和思考上,拆书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写作定位。拆所有领域的书跟泛泛而看没什么区别。选定一个领域往死里去读,去拆书,这样文章的含金量就会慢慢提高。
六、分不清故事和小说的区别
小说和叙事文的区别判断的核心标准是:是否一定根据实事。
通常而言,是否一定根据实事是区别小说和叙事文的主要标准。我们常见的报纸、历史的传载之类的文章,如果不依据事实而写,那么还有什么可信性?《南方周末》上的新闻报道是叙事,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本纪、世家也是叙事,你能硬说成是小说吗?
然而小说不一定要根据这实事。即使根据着实事,也不像叙事文那样记叙了实事便完事,还得含有其他的东西在里头。
那就是作者从那些实事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关系的意义。小说更多地是承载作者的某种观点和情感,叙事不是它的首要目的,而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
叙事文好比照相,只须把景物照在上面就完事了;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的。
七、脱离实践学技巧,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教学的过程中,问的最多的几句话是:“我想写XXX,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写,你能告诉我一些方法吗?”“我好想开始写作,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去写。” “说话我会说,写作我不会写。”
很多人都把写作看的过于神圣化了,认为我一下笔就得是惊天地泣鬼神,给人以启示或者文笔好的不得了让人有美的享受。然而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大家一开始都是由不会写到会写。
你去看看小学生的作文,就是简单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随着阅历的加深和年龄的增长,你再看看高中生的作文,深度和思考的广度就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你得保持在写的状态。平常记一记身边发生的琐事。写作是一个个人思考复盘的过程,写的多了自然思考量就会上去,但一定要去写那些你真正有所感悟和感触的东西,你真实的情感和看法,以及由此所联想到的一些东西。空口说大话式的写作只能算是记录,对个人写作水平的提升没有一点帮助。
脱离实践学技巧,是很多写作初学者的通病。在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再去看书或请教他人,远比先学技巧再去写作好得多。
总结与反思
以上7点是我总结概括的关于普通人写作路上会遇到的大坑。想在写作上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水平,这些问题不得不去反思和自察。在跟学员互动交流的这些日子里,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教学相长,希望今天所写的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