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两本书,我学到了这些……
今天看了两本书,受益匪浅,很受震动。
01
第一本书,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提到了很多观点,让我颇为震惊。
比如复利效应,比如践行原则,比如对于碎片化时间的理解等等,都颠覆我的认知。
尤其让我注意到的一个说法是:从来不过春节。
书中提到,他觉得春节假期用来闲聊和聚会,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行为。
通常都会用这个时间把自己关在酒店里做自己的事,看书也好,写作也好,思考也好,总之避免各种杂事地纷扰。
他的这个观点,可能不一定适合大部分人,但是他传达出来的理念却值得我们深思:
人应该珍惜时间,去做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越优秀的人越努力,并不是空穴来风。
他们往往会更加看重自己的本身价值和正在做的事的价值,会把自己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进去,去获取更大的价值。
这也是这本书要传达出的其中一个核心主题。
由此想到自己,目前需要解决的是自己的专注力和时间冲突问题。
自己当前节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专注力经常跑偏,无法快速聚焦一件事。
在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的前提下,有时候家人的一些不理解甚至质疑,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但这不是松懈的借口,人都有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正确且勇敢面对才是基本态度。
当然,需要做的是协调好自己的时间,统一好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本书就是一种进步,也是最大的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越来越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只有把握好自己的时间,才能有希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02
第二本书,知识博主粥左罗的《学会写作》。
在读书的过程,让我越来越想到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即:必须重视实践环节。
这本书去年刚开始学习写作时读过,但那时似乎没什么感觉。
不管是里面提到的各种方法技巧,还是观点道理,都感触不深、印象不佳。
但今天重读,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方法技巧,让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感同身受。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之前读完没有实践,而现在每天都在实践。
通过实践更加强化了对于理论观点的认识,那些方法技巧也都进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或许这就是实践的重要性。
这个体会反映出三个问题:
1、实践是知识内化成能力的必要条件。
王世民老师在《学习力》书中提到过一个方法,学习一项技能,不要总想把理论学好再开始操作,这样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和拖延状态中。
正确的做法是,把理论了解大概后马上进行行动,在行动中去感受方法和理论。
待行动一段时间后再反过头来看此理论和方法,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其实就是复盘思维。
一件事,一个动作,一个习惯,只有经历过学习、实践、反馈、总结,才能最终形成逻辑闭环,这也是复盘的基本动作。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体会:还没开始写作前,对于书中提到的很多内容,没有一个直观感受,总觉得这些内容跟自己没多大关系。
当自己实际写了几个月后再回头看,那些方法例子,都变得鲜活起来,跟自己的关联也特别大,似乎每个方法和观点,自己都有很多要说的话。
或许这就是实践的意义,通过实践去深刻理解感受理论中讲到的方法技法,再反过来研读理论,相辅相成,这才是有效率地学习。
所以,不要陷入理论主义,要做一个行动派,不管什么内容,想到了马上去做。
2、认真对待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博主想要写好有关社会方面的文章,查阅了无数资料,甚至注册了海外资料馆的会员去阅读原文资料。
最终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丰富,素材详实,逻辑严密,非常具有可读性和传播性,这就是写作的价值体现。
想写好一篇文章,没有足够量的素材是做不到的,如果一篇文章通篇只有干巴巴地说教和大道理,没有什么有深度和有知识增量的素材,那真的没什么可读性,这是素材的意义。
很多人写文章苦于没有什么素材,但是还不屑于搜索整理素材,只想着靠着自己大脑中的一点印象去做记录,这显然是非常不成熟的做法。
要知道,写文章,实际上是产出作品,通过高质量作品去给自己积累个人势能。如果没有高质量作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认真对待写文章这件事,是关乎到自己未来的个人价值的重要策略,所以必须要认真严肃对待素材。
那么应该怎么去寻找素材呢?
一般有这么几个途径:
01、自己和周围的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资料库,而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把自己和周围人的相关故事、案例整理成素材,遇到可以写的话题时直接套用,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内容是你自己切身感受到的事情,写的过会更有感觉。
02、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的搜一搜里,有各大高质量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可以在这些优秀文章里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素材和案例,因为对于很多观点和话题,有太多人写过,不用怕找到适合自己的素材和观点。
03、知乎
知乎里有很多垂直问题和有深度的回答,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整理和梳理,可以培养我们挖掘有用素材的能力,同时可以找到非常有价值的内容。
知乎的确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回答,很多回答显得相当专业,适当去看一看知乎,能看到非常多好玩的人和事,好玩的观点和方法,值得尝试。
04、微博
微博的确是非常好的素材来源,里面有太多名人故事和热点话题,是一个大广场,非常多的人在里面闲聊,在这种闲聊中会诞生非常多的话题和想法。
微博的评论区,同样有非常多的观点和有趣的故事,这一点跟网易云音乐非常像,必须去看一看评论区,里面的金句、故事、观点很多都让人耳目一新。
05、百度
百度可以获取比较海量的内容,但是有时候不一定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还得靠上面这些专业网站。
06、其他专业网站
比如虎嗅、创业邦等等。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严肃认真对待素材,写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须拥有足量素材,这才是对作品本身,对读者最大的价值。
要让读者在你的文章中感受到知识增量,感受到观点和态度,感受到有价值的干货,这才写文章的重要策略。
3、选题就是你的人生态度。
其实很多刚开始写作的新手都会遇到一个共同问题:不知道写什么。
我自己在开始写作初期同样如此,每天都抓耳挠腮地想应该写些什么,结果最终写的乱七八糟。
或者明明有很多想说的,但是就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从哪个选题和话题打开,这反映出的就是自己的定不清晰的问题。
粥佐罗说,你要对这个世界有话说,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要有你自己的态度,不管这个态度是不是正确,不要随波逐流。
当你对一件事有了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后,你就有了想要说话表达的冲动,这时候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人每天24小时,除去睡觉的8个小时外,还有16个小时处在清醒状态。
在这个清醒状态里,你见过的人、见过的事、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感受到的情绪、内心的苦闷和喜悦……都可以拿出来写一写,都应该反映出自己的态度。
03
读书写作这件事,是有方法有技巧的,不能闷着头蛮干。
我自己其实就是这样,明明有很多方法摆在面前,明明有很多优秀文章供自己学习,但是就是喜欢自己闷着头蛮干,什么都不管不顾,总想着搞自己的一套逻辑。
想法是好的,但是这样会极大地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
看到好的方法应该积极去模仿学习,在这个模仿中去调整和改进,而不是一上来就想独创,哪有那么多独创呢?
自己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写文章喜欢长篇大论,任何一个小的观点都收不住,写着写着就跑题,这很严重,说明自己表达不精练,不准确,而且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无效劳动里。
这本质就是对于写作这件事过于随意,没有一个作品意识,不会去修改和完善文章。
这也是自己的一个大问题,总是想着一次次重复写,但是就是不愿意回头看。
想想自己当年上学时同样如此,总期望通过海量刷题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回头总结自己做错过的内容做反思。
现在又把这种做法带到写作中,怪不得自己一直无法进步,这就是根源,不知道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是很大的战略失误。
所以,不管是对于时间的协调统一,还是对于读书写作的认知训练,都离不开实践和行动。
在重视实践的前提下,才能拥有改变自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