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与 仪式感

2018-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芭乐熟了

      有人说,礼节礼数什么的最麻烦了。我说,“来而不往非礼也”。

      有人问,为什么你们家隔了好几代人还要如此频繁来往?我回,“因为家和万事兴”。

      有人说,生活已经那么累了哪儿还有那么多仪式感。我想,日子稀松平常,而《小王子》里有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除夕早上在老公老家。家里的一切,长辈年前都早早备好了。到了除夕我在厨房帮忙,老公和小姑子贴春花、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浓浓的年味让我有在自己娘家儿时的感受,毕竟原生家庭如果有类似的经历真的会让人倍感亲切---幸福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的笑声有多少,房子里的人心暖不暖。

小姑子贴窗花
拜天地神明 老公贴对联 我大概不像个85后 鞭炮响迎春又接福
赣南特色肉丸子 我和会昌婆婆下厨 女儿生病,年夜饭多了份素菜饺子 若每年春节都包饺子,女儿长大后是否也会成为她熠熠生辉的记忆

   

女儿和Happy.

      虽跨越两省,但一百公里的距离,还可以中午夫家过年晚上娘家过年,大概是婚后春节里最让我满足的地方。早上两位婶婶都打了电话问我几点出发,作为父亲三兄弟中唯一的女儿,两位婶婶对我从来疼爱和牵挂至极。所以中午夫家过完年,又马不停蹄赶回娘家。

下午四点出发回娘家

      父亲三兄弟,各家每年轮流过年,今年轮到了满叔(最小的叔叔)家。我笑着说做装修设计的人品味就是不一样昂,餐桌都铺得和酒店一样。的确,红色的桌布搭配室内中国风的装修风格,特别喜庆和应景。

红色的桌布特别应景

      一直觉得一个家庭里,老人有仪式感、懂礼数,子孙后代才更能福祉绵延。奶奶每年除夕,饭后都会给每个有车的人发一块求了佛的红布,嘴里不停念着: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脚踏四方、方方得利……

奶奶给满叔红布条

      母亲与两位婶婶,一直关系和睦,除夕的美味佳肴永远出自她们三人之手。弟弟说,最好的味道,总是在回忆里熠熠生辉。

老妈和俩婶婶的手艺超赞

      厨房里,女人在唠嗑做饭;客厅内,男人在聊天喝茶,旁边还有一群小孩嬉笑玩闹;而老人坐于一旁,笑着看岁月静好……

小侄子和女儿 双胞胎侄子

        年夜饭后,从奶奶开始给小孩派压岁钱,婚后第一年奶奶还给了我红包,我拒绝了又塞给我,大概在她眼里我依然还是个孩子吧。年味越来越淡,即便很多人不爱发压岁钱了,婚后我开始坚持,红纸为大,多少也是一个心意。因为我不希望在城市化日趋发展中,没有了烟花鞭炮的热闹、没有了穿新衣戴新帽的新鲜感之外,连孩子童年里仅剩的那抹鲜红的记忆都被淡去。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而所有微不足道的仪式感也能足够温暖丰富每个孩子童年的记忆。

      跨年十二点开始,各家各户“开门”迎春接福,烟花鞭炮声此起彼伏。记忆中老妈和我准备糖果茶水香火,老陈和弟弟放烟花鞭炮,然后全家人一起烧香敬神。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平安、事业兴旺、家庭幸福。

      除夕当天的经历年复一年都差不多,然而哪怕过去许多年,也还记得某一年和弟弟贴春联,两人双手冻得僵硬却依然满怀期待新年的心情;想跃跃欲试点燃鞭炮又胆小被吓得退缩的自己;和平平常常的年岁里,有一个手足与你一同成长相守的幸福和安心。

依旧拜天地神明
2010年大三春节,我和弟弟在老房子贴春联

      我一直以为厨房有烟火,客厅有笑容,卧室有拥抱就是幸福最好的模样。一位有礼数有传统的长辈必定有着非常温暖的内心,他(她)会引导着嗣孙对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向往;而一个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会看到家庭的温馨和良善,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深爱。因为仪式感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小花样,也许是一件件平常小事,却会浸透在我们的骨血中,随着年岁增长变成安全感、信念感、归属感与爱。就如我在人生的路途中从来不容易感到孤单,因为我知道家族永远是我最强大的后盾和可以依靠的港湾。这种信心与金钱无关,是植根在生命里的精神力量。

      曾经看到一段话,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秘诀就是: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代有效地传承他们的家庭“仪式感”。因为有了仪式感,孩子们就有了安全感;也因为有了仪式感,家庭才有了凝聚力。

      我想带着这份温暖与爱,新的一年,祈求全家人健康平安喜乐,家和万事兴。

唯愿岁月静好
君长在 年夜饭 愿家和万事兴

注:虽春节免不了拜神敬佛,然而传统客家人都是奉行“敬神不如祭祖” 的观念。很多文献有介绍,我才疏学浅不再介绍。只是怕被误解为客家人更崇尚敬神而强调啰嗦一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