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们爱写日记

读《想象共和国》02

2019-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章台长亭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才把阿扎尔·纳菲西的《想象共和国》看完,以前从未看过这种文学论述型的著作,读来偶有滞涩,却又新奇无比。

《想象共和国》高举"自由""独立"的旗帜,我想这也是阿扎尔毕生之追求。如若不然,她不会远离伊朗而成为美利坚共和国的公民,一次次为民主、权利、自由、独立深情辩护。

"个人主义"在文中被一次次的提及,什么是"个人主义"?阿扎尔认为,"做个自力更生的人跟独立或个人主义基本没什么关系"。的确,自力更生很多人都能做到,而后者却很难。

在生活当中,往往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世俗的追求),我们必须要适当地放弃部分的自我。"生存的基础是融入环境",人情世故,迎来送往,所以我们渐渐学会了在社会所处的位置上——砍掉棱角。

不仅如此,在被商业广告包围的时代,全国性商品广告"决定了生活的外在,决定了自以为是自己个人嗜好的一切"。是啊,明星同款,时尚爆款总是大家争相购买的,慢慢地就堆砌起了自以为的个人爱好,包装出一个"潮流"的外在。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呢?

《想象共和国》给出了答案,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哈克、巴比特、卡森。这三者截然不同,而在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却又出奇的相似,那便是自我的找寻。

阿扎尔认为哈克是自我选择的忠实者,逃离令人憋闷的小镇,顺着密西西比河"流浪"。选择很麻烦,而且很容易选择错误,那就跟着心走好了。

巴比特截然相反,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即便拥有了锦绣前程,但惶恐和迷茫还是向他袭来,他的心底渴望着另一种生活的选择,一种忠于自由的选择。

卡森·麦卡勒斯与我而言相对熟悉一点,前不久才拜读过她的著作《伤心咖啡馆之歌》,在这位作家笔下,每一个角色都是"孤独症患者",无法同他人正常交往,冲动和情绪盈于内心,却始终无法表达。那种孤独感我也时常体会到,就像脑袋上套了一个塑料袋,想要大口呼吸,口鼻却又被蒙上了。内心孤立感和表达的冲动,造成了焦虑不安和自我迷失。

阿扎尔向我们揭示了人类追求自由的特性,不管是国王还是乞丐,慈善家还是瘾君子。我们时常迷失,孤独,暴躁,我们渴望表达又渴望倾听,怀抱着希望,想要触摸光亮,尽管又微弱又模糊,"像蜻蜓的翅膀"。

所以,《想象共和国》便是在自由的号召下,带着好奇心,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找到自我和归属——个人主义。鲍德温说,"一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精神核心,在世间行走时,相信这个核心可以正确地指引自己的方向。"

我们得有个性,但不是要成为另类,更不是盲目标新立异。而是忠于自己的精神核心——对正义、诚实、爱的追求。它们推动着人们去梦想,去做超乎寻常的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