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光佛、儒、道专题诸子百家

允执厥中 折中至和——小谈中庸之道

2017-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五月初八与八月十二

“如果一个人要从华盛顿到纽约,结果穿越纽约而到了波士顿,那就是过分;如果只到费城,那就是不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分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这就是中国儒家“中庸”之道的直接体现,亦是经典著作《中庸》之道形象表达。

站在儒家理论,何为中庸?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俗一些,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它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范畴。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逐渐积累,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

“中庸之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阐释其精髓。

第一,“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则“喜、怒、哀、乐”太过,而过犹不及、过偏则废。当然这里的“喜、怒、哀、乐”不仅指人的生理,更指人生之道。所以我们凡事要做到“中和”。

第二,“中不偏,庸不易。”指人生的轨道发展不能轻易的偏离,蓝图既定则不轻易改之,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可以说是成功之道的“恒”字诀。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好的理论思想必定“承前启后、治病救人”,那么,传统文化之中庸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有什么启示意义呢?

————中庸之道,给予我们“度”的哲学思维。

当我们面临面临情感困扰、欲望膨胀之时,我们需用中庸之道制约着我们的心智。把感情与欲望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乎分寸,促使自己内心达到一种平衡,这是精神健康所必须。

个人如此,社会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做到将感情与欲望适当的释放,那么这个社会便是一个健康、和谐、安定、井然有序的社会。

———中庸之道,给于我们慎独自修之法

现代人在纸醉金迷的氛围中,似乎更加强调修身之法。中庸思想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们想要在修身养心上达到一定境界,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既是自己独居一室,“方圆百里无人”也应该做到言语十分谨慎,不讲违背道德之语;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中庸之道,给予我们忠恕宽容之心

《中庸》谈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有“感同身受”之意识。

做到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不损害、忠恕宽容、并行而不相悖。做到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塑造人。凡是若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借用月牙山人一句话作为结束吧。月牙山人曾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