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曾国藩(一)

最近在阅读历史学家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共三册,上册已读完,对清朝大儒曾国藩有了粗浅的了解。曾国藩通过科考做了京官,是文官,后来,皇帝派他去镇压太平天国,他创立湘军,成了武官。开始是个叽叽喳喳的愤青,后来变得老奸巨猾。他30岁开始立志做圣人,张宏杰的笔下,他是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
对曾国藩的敬佩是出于他的学习精神。他身上有多种毛病,皮肤瘙痒症、失眠、眼疾,还有耳鸣,这些病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去世。想想整天身上奇痒难忍,晚上睡不着觉,偶尔耳朵鸣叫头痛,视力又差,还怎么学习、工作呢?但是曾国藩却有坚强的意志,规定工作之余必须要看书学习、写作、深刻反省一天里自己的不足,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他什么书都看,除了学者该看的所有书,还看相学、风水、佛学等等,样样都看,样样通读,因为他家的家训是,看懂了一本书,才能看下一本,否则要继续读第一本。正因为读书如此扎实,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理解深刻,还有自己的思想,富有创造力。
如,建立湘军一事。当时清朝军队实行低薪制,军人的工资无法养家糊口,那些军人只好另辟蹊径,赚钱养家,造成部队纪律松散,毫无战斗力。而曾国藩建立的湘军实行高薪制,谁参了军,家里就有了依靠,谁做了军官,谁就能在老家买田造房。军人的招收条件、训练过程也非常严格,一律按曾国藩制定的条律执行。这样的军队就能专心做军事,战斗力比国家的强了不知多少倍。在当时的清朝,曾国藩能看清部队的弱点缺点在哪儿,并能对症下药,创新军队,实数神人。在读兵书的时候,他敢于质疑前人的军事战略,他觉得前人总结的军事事例并不实用当前局势,提出必须因地制宜,不能迷信,不照搬照抄,否则就要吃亏。或许正是因为曾国藩把那些兵书读熟了,读透了,才看到了其中的不足,其中的缺陷,不至于在实战中纸上谈兵,而是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实战指挥家,由泛泛而谈的文官成功转型实力武官。他付出一生的智慧为大清立下不朽功勋。
另一点佩服的是他在任两广总督时做到了清廉。做京官期间,他是一个穷官,负债累累,因为工资太低,无法满足日常开销。去四川做了一次监考官,收到的好处让他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这些灰色收入是皇帝允许的,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就是这个风气,可这些好差事不是年年都能碰到了。做了两广总督,他有许多灰色收入的来源,但是,那时他已给自己立下做圣人的目标,不贪是其中的一条,对下级的、地方上的孝敬,他只做象征性的收取,够供日常开销既可。如他家乔迁,有人送来好几车礼物,他就收了七床席子,其他全部退回。说实在的,在腐败成风的大清时代,他能做到象征性的收取已是圣人的最高境界。家里人都是自力更生,老婆、媳妇、女儿都得干活做事,晚上纺纱织布,衲鞋做衣裳。大官的家人没有锦衣玉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