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情传家风 ――再读《傅雷家书》
翻开尘封已久的《傅雷家书》,犹记起豆蔻年华初读之时,囫囵吞枣,确实未能真真正正的体味《傅雷家书》的深切内涵。今,复读此书,更有了其他一番感受。
豆蔻之时,只羡慕傅雷夫妇、傅聪、傅敏感情和睦,父母对孩子情深意切、牵肠挂肚,这种真情格外的难能可贵。年少之时,审事度物也总是片面的,读书也仅限于对书籍的遐想。如今深处异地,与父母分离,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封封家书背后的情深和牵挂。
(一)深处异地,教诲不敢忘
傅聪一人离国国外求学,练琴的执拗与不怕吃苦,依旧严格遵循着孩童时代父亲的教诲。待人接物也不敢忘母亲的谆谆教诲,为人谦和,傅聪一人只身海外,走出去,带出的是傅雷多年栽培得结果。如今我也远离父母身边,只身异地,时时刻刻记忆着父母的敦敦教诲,励志学会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忠贞爱情,生死相随
在傅聪20岁时,傅母变叮咛傅聪,让他情感稳定点,对女生要有责任心。傅母15岁与傅雷订婚,尽管订婚后傅雷出国四年,但依旧不影响傅雷夫妇的情感。傅母的爱情观婚姻观,也体现在行动上。1966年,傅雷夫妇不堪红卫兵侮辱双双赴死。傅母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忠贞爱情,生死相随。这也影响了当时年少的傅聪的爱情观,傅聪也开始稳定下来,寻找那个一生陪伴的人。这便是爱情观的传承吧。
(三)心系祖国,从未忘记
傅雷家书中,事事提及祖国,尽管到1959年傅雷夫妇被划为“右派”但仍对祖国政治充满希望,这种爱国热情依旧传递给傅聪。尽管傅聪现居英国,却仍心系土生土长的地方。1979年,傅雷夫妇得意沉冤得雪,傅聪回到上海,追悼父母。国外经历,漂泊游子心,傅聪终未忘国。如今,中国和平安定,改革开放东西兼容,我们爱祖国,爱得骄傲自信。傅聪,迫于政治条件逃于海外,但心系祖国,是傅雷所坚持也是傅聪所坚持。
(四)面对艺术,一丝不苟
傅雷是个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家书中,一篇篇父子之间对艺术的讨论。傅雷严谨,面对儿子艺术上的问题,全心全力给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所以说傅聪少年成才,离不开父母的栽培。
家书封封,情抵万金,家书情,透着弄弄的亲情与牵挂。书信这头是牵挂孩子的父母,书信那头是奔波在外的孩子,如今我们也深处异地,电话的对面也是牵挂着我们的父母。再读《傅雷家书》,浓浓亲情,勾引着我对电话那头的思念。
家书情,传家风,傅聪今天得成就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导,傅聪一直传承着他们的家风、家训,爱情上的忠贞,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心系祖国的担忧。也正如此,家风家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也是子子孙孙行事处人的标准。
再读《傅雷家书》,读到的不只是父子母子之间的亲情,更有父母对孩子的栽培与指导和殷切的期望。读到的不只是学术上的相互探究,生活琐事的相互告知,更有正确道路的指引,为人处世方法的理解。家书,传载着家训,家书,承袭着家风,家书,传达着深情。
家书情传家风 ――再读《傅雷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