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國學傳統文化

国学每日谈《关于“仁”》(之一)

2022-01-01  本文已影响0人  古得曼_63b6

国学每日谈《关于“仁”》(之一)

“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把仁作为做人的根本:“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孟子·尽心下》)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孔子的社会理想,就是“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达到崇高的“仁”的境界,必要的时候甚至于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仁政,使民生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儒家在几千年来一直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做人要有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要实施仁政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把治病救人的医术,称为“仁术”。佛教徒们尊称慈悲为怀的佛佗为“仁王”。人们把有社会责任心、济世救人的社会活动家称为“仁人志士”。仁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