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生活

一个人的顶级心态:拥抱变化,顺其自然

2024-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阅读点亮生活

现代社会,谁活得最累?

不是没钱,也不是没爱,而是那些心里“拧巴”的人。

一颗“拧巴”的心,真是内耗不断,情绪漩涡一个接一个,老是跟自己、别人和这个世界过不去。

这样的人,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看什么都不顺眼,但又改变不了啥,于是在矛盾中纠结来纠结去,活得又累又紧绷。

反观那些内心强大,每天活得通透淡然的人,他们早就掌握了一种“顶级心态”——允许一切发生。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说: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允许遗憾、愚蠢、丑恶、虚伪,甚至允许付出没有回报。当你接受这一切后,你就会慢慢变成一个柔软放松舒展的人。”

那到底怎么才能拥有这种“允许一切发生”的心态,成为一个柔软又有力量的人呢?

其实,这得先理解什么是“无常”。

简单来说,无常就是变化,就是不确定性。

很多焦虑的人都有个共同点:特别怕不确定性。

心理学上说,焦虑其实就是害怕。

其实我们都有这种恐惧,就是想要控制一切和现实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挂钩,这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或者对这种不确定性特别敏感,就会感到失控和无力,然后就容易焦虑或抑郁。

但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我们的一切都在不停地变,情感、身体、思想还有周围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

有一次和一个哥们儿聊到人生观,他说:“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可能性。”

我就开玩笑问他:“不好的可能性你也喜欢?”

本来想让他为难一下,结果他淡定地点点头说:“坏的也欢迎。”

一开始我心里挺震惊的,但聊了聊之后,我也明白了:

大家好像都懂人生总是充满意外,但其实很多人,包括过去的我,只想要那些让人惊喜的意外。我们都不喜欢遇到糟心的变化,这其实是人的本能。

就像《红楼梦》里的那首曲子《恨无常》唱的那样:

“喜欢荣华富贵的时候,偏偏无常又来敲门。”不管是好是坏,其实都没事。这种心态就是一种不带有偏见的接受,一种真正的宽容和柔和。

我们可以开心地接受所有的变化,拥抱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有个很有名的演员在访谈中说过一段话,我觉得挺有道理,想分享给大家:

“事情该发生的时候,你挡也挡不住。你害怕也好,不怕也罢,结果都一样。所以我选择让它过去,不再跟它较劲。”

当你允许一切顺其自然时,你就会变得更加柔软。

心理学中的“情绪认知理论”也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情绪是由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决定的,而不是事情本身。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是痛苦还是平静,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变数。

看到无常,接受无常,这其实是一个人真正变得成熟和强大的标志。

以前,我总爱提一个问题:“想想看,如果现在地球上就剩你一个人了,你还会觉得那些烦恼存在吗?”

其实啊,我们绝大多数的烦恼和痛苦,都是因为人际关系造成的。

我认识一个特别可爱、开朗的女孩子叫小柏,我们有一年多没见面了。再次联系时,她告诉我自己得了抑郁症。

她说是因为失恋了,那个曾经特别爱她的男朋友离开了她。

她没办法从这个打击中走出来,心里充满了愤怒、伤心和不甘。晚上总是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为什么?人怎么可以这么快就变心呢?”

她还打了个比方给我听:

“就像我们俩在跳一支双人舞,音乐还在高潮部分,我还开心得不得了。结果他突然停下来,冷冷地看了我一眼就走下台去了,留我一个人在台上尴尬地站着。”

两个月后,我又给她发了条消息。没想到的是,她说她的抑郁症经过治疗已经好了很多了。

我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我想明白了,可能我对他不是那么了解,把他想得太好了。他这么做可能正好说明我们俩不合适,说不定以后我能找到更合适的人。”

她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些曾经觉得关系很好的老朋友,几年没联系后,我再主动找他们聊天,但感觉他们回复得很冷淡,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不开心和委屈的事。

比如被领导PUA、遇到特别苛刻的客户、被人说坏话、不被父母理解、朋友或伴侣背叛……

这些让我们痛苦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直陷在里面出不来,就要意识到,这是因为我们对别人期待太高了,对事情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过度的理想化会让我们没法真正接受自己,也会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判断,远离现实。

事实是,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很复杂。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观念都不同,所以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各有特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过去经历的集合体。

当我们停止对别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时,就能更宽容地接纳他人。

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承认别人的优秀,理解爱可能不会得到回应,接受被讨厌的事实,认识到人性中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共存……

只有接受“我就是我”,让一切顺其自然,我们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我喜欢余华老师的作品,他非常了解年轻人的心态,用既幽默又深刻的方式表达思想,特别有魅力。

但你可能不知道,年轻时的余华其实很内向、胆小。

在他的自传《我胆小如鼠》里,他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总是小心翼翼,从不惹麻烦;即使哥哥把他留在外面,也不敢吵闹,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恐惧,走回家去。

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人类最大的心理成就就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有限性。

其实,这就是咱们得承认自己没那么牛,接受自己的小毛病和不完美,然后心理上慢慢变得更好。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一股劲儿,想控制所有的事儿。但现实一打击,我们就会觉得挫败,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跟自己较劲。

接受自我就是放下那种“我啥都能做到”的想法,承认自己也有做不到的时候,这样才能真的成长。

余华现在能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敏感和胆小了——他觉得敏感是种天赋,能发现很多东西带来乐趣;而胆小是因为心软善良,这样反而能引发更多的共鸣和希望。

接受自己,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就像莫言在书里写的那样:真正的强大不是忘掉一切,而是接受。接受孤独、失败、无力感、不完美,还有那些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调整好心态,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受自己,就是改变和希望的开始。

当你真正接纳自己,你就能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己,活得自在又坚定,清醒而自信,这就是生活的态度。

最近网上有个超火的梗——“那咋了?”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消极,但其实它传递了一种“让一切顺其自然”的力量。

比如,找不到工作、工资低、考试没通过、上班迟到被扣钱、没房没车没对象……

这些情况发生了又能怎样?难道人生就完了吗?地球就不转了吗?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还是在努力活下去。

哈佛的心理研究员丹尼尔·吉尔伯特发现,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无论是大灾难还是小麻烦,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坚强。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得失成败,不必过于执着。当我们放下执念,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流动之美。

就像海灵格在《我允许》里写到的那样:

咱们活着,就是为了体验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每一刻,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全接纳,

全心去经历,尽情享受。

就那么简单,看着就好。

希望大家都有那种“啥都接受”的心态,在这真实的世界里,活得自在又有劲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