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门槛」角度看商业发展
刚刚加班到家,虽然对工作很少生出强烈的厌恶,但时常在绞尽脑汁抓紧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吐槽:到底是谁发明的PPT啊?!说出来是句玩笑话,但仔细去想,是我对于技术发展到如此地步还要用ppt这种落后(也算是我的偏见)的方式去沟通,有点无奈和无力。
最近听张潇雨播客里常常说起语言的限制,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无力感出自哪里:我需要把老板的意思「翻译」成抽象的ppt,老板再拿给别人去阅读或者「翻译」出来,才能完成一次沟通的闭环,其中信息的损失或理解偏差太多,效率极低,但我也的确找不出更好的方式。当然,优秀的ppt是可以大量压缩信息去传递的,但这对于制作者和阅读者都有一定的门槛要求,并不是容易实现的。
大致回想一下,但凡用ppt作为工作工具或者产出物的职业,门槛都不算低(只用ppt作为展示的不算),比如投行、咨询、设计、教师等等。这对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相对高的要求,甚至有些职业,一开始几年训练的就是这部分技能。
记得吴军老师常用「信息」和「能量」的角度去理解人类发展。模仿他的方法,我重新理解了一下电商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技术角度,电商是从PC端走向了移动端,整个行业的迅速扩张得益于智能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发展。但向更深一层去看,视频直播电商的崛起,除了KOL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降低消费者理解的难度。我们自己也是消费者,在淘宝买东西一定直接拉到卖家秀,然后去看买家秀,重要信息才会去仔细读文字。视频略过了通过多张图片在大脑里总结想象产品这一环节,也不像电视购物一样地换个方式念说明书,是真实地以使用者角度去呈现,几乎没有任何门槛。所以,当几乎小孩子都能理解的销售方式出现的时候,行业必然会爆发。反观保险行业,代理人或者KOL其实就一直在充当「翻译器」的角色,传统的产品理解门槛太高,现在仍然做的不好,所以大公司都依赖销售队伍,行业发展一直不快。
有时候大家做产品是有误区的,虽然都在讲用户体验,但仍然忍不住要做的复杂以显得「很厉害」,其实这样的结果,不见得吸引多少用户,反而因为理解门槛变高失去更多。体验过拼多多有个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虽然它的功能也很多很复杂,但每一次让我去做的选择都很少,有时候一直跟着它的提示按下去,就不知不觉用了很久。有人说拼多多是用做游戏的思维做产品的,我觉得比喻得不能更恰当了,所以连不常用手机购物的老妈,都觉得拼多多最好用。有时候理解门槛低,真的不一定是low,而是换一个做产品的逻辑,这真的很值得很多人反思啊。
2019/10/15 (25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