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研究首页投稿时事评论

不能无视文化消费的门槛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33人  井冈山豆皮

不能无视文化消费的门槛

去寺庙看花,花开的虽盛,但只有几株,闲转拍照之后便觉得无趣。从门票上得知寺庙是全国文保单位,但放眼望去,虽觉古意盎然却不能得门而入,更觉得烦躁,突然看到一个讲解员带着几十个人挨着佛殿在讲解,便跟了上去,讲解员知识渊博、讲解风趣,跟着听了看了才觉得这座寺庙果然到处是宝,对这座寺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当准备离开时候再看,便觉得这座庙不一样了。

初来时,只是为了看风景,离开时,除了风景之外也受到了文化熏陶。在这两者之间有一道门槛,在门槛外处处都是无聊,在门槛内无聊都变成了风景。这种情形不仅仅是这座寺庙,在许多文博单位都存在。懂得人感同身受,走一圈下来不仅看了风景,更是一场文化的饕餮盛宴,不懂的人只想快速的走完履行完打卡手续便开赴下一个地点。

这本没有什么不妥,每个人兴趣不同、经历不同、精力不同,对文化的喜爱也不同,只要并行不悖就会相安无事。但新时代社会主义背景下,文化消费也成为从消费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单靠原来小圈子人群的消费力去承担如此重要的责任便力有不逮。一来原本就在门槛内的人数量较少,二来这些门槛内的人该消费的已经消费了,潜力有限。

要想充分发挥文化消费的力量,就要让更多站在门槛外的人进入门槛内。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常见的做法是在门槛上站立一个讲解员,通过讲解员的解说,让门槛外的人能够更贴近门槛,效果不错但能量有限。这是因为一方面讲解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讲解员在解说的过程中为了迎合门槛外的人讲上一些野史传说,把文博单位的文化传歪了。另一方面则在于文化本身并不是一段简单的解说词就能说得通说的透说到人们的心坎中。

让更多的人迈过门槛进入门槛内难度颇大,更多的人群在好不容易的闲暇时光内并不想太费脑子,只是想放松自己,这也能从休闲度假日益成为世界假日经济的主流得到验证。除了人们主观意愿不强外,文化本身与生活脱离的越来越远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拿建筑来讲,什么窗花、台阶、屋脊之类的常常蕴含着身份、等级等内容,这种东西早已跟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人们看了之后除了发出一丝感慨外就不会再有其他想法了。

扩大文化消费,除了让更多的人走进门槛外,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把门槛降低,让门槛内的人走到门槛外面来。这其实解决的是脱离群众的问题。比如京剧、歌剧等戏曲,本身就是从街头卖艺发展起来的,但现在却越来越局限在大舞台上表演,自己把自己封闭在所谓国粹、高雅艺术的圈子内,离群众越来越远,一方面著高了门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发展越来越濒危。

要让文化消费的力量充分释放和发挥,就必须正视文化的门槛,根本上就要让文化更加的贴近生活,融入日常,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消费从选择性消费变成刚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