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姑娘,从内到外。给人力量的文字今日值得看

戾气重怎么改?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22人  容我醉时眠1

尽管“戾气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笔者结合自己的表现,姑妄给出下列评判标准,如果你和我一样全中,恭喜你,我们可能都是戾气重的人——

不管在哪儿都能碰到自己讨厌、看不惯的人;

别人一句话不中听就动怒、发脾气,或记恨很长时间;

习惯没气找气生,明明最近一切都好,但忽然想起多年前的鸡毛蒜皮,于是生气很久;

经常心烦,有无名火;

习惯性爆粗口,哪怕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即使想起某位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也总会想到他/她哪里亏待了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对忍不住在心里反驳;

周围的人都一身缺点不值得深交,张三圆滑世故,李四邋里邋遢,王五见识短浅……

上面七条,至少四条与别人有关。进一步反思发现,戾气尽管主要是自身的问题,但大部分时候,都狡猾地投射到别人身上,从他们的为人处世方面找到借口,从而完美为自己开脱——是别人情商低不会说话,是别人自以为是对我妄加评判,是别人素质低下在公众场合给人造成不便,只是我自己不幸碰上了这样的人,我是一个24K纯受害者,所以有绝对正当、正义的理由,向别人发射不满。

可是,如果再进一步想想,经常碰到看不惯的人,发现对方有致命缺点,是不是因为我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呢?

确实如此。

我只看到别人喋喋不休,却看不到他们的热情洋溢、对人天生的好奇心;我只看到别人的骄傲自大,却看不到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颇有建树的能力;我只看到别人的虚与委蛇,却看不到他们总能把自己和周围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你想看见什么,便会看见什么——这样的理论,叫“视网膜效应”也好。“确认性偏差”也罢——已经成为心理学上普遍认可的观点。

甚至,带着天然的偏见去看人,对方的热心肠也会被当作假意周旋,能者多劳则被看成爱出风头,连优点都惨遭颠倒黑白,更何况人皆有之的缺点呢。

这样的做法,有一个话糙理不糙的评论:“鸡生蛋,鸡也拉屎,你放着蛋不吃,整天盯着屎干嘛?”而且,没有人雇我们当批评家,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放大镜,用嫌弃的眼光对人挑三拣四评头论足。那么,我们盯着别人的缺点,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还难免惹气。

可是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啊。巧的是,有一天我走在路上,忽然脑海里出现几个人,我灵机一动:不妨想想他们有哪些优点,尤其是我不具备的优点吧。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竟然想了很多,一条条优点接连冒出来,应接不暇。到家后,手头正好有一个笔记本,于是我便把刚才的想法记录下来,还意犹未尽,又随手写了其他几个人,这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笔,感觉从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净化力量,让自己比之前开朗、轻松、愉悦了很多。

举几个人作为例子,事无巨细,只要我不具备的优点,就照单全收。

首先是最近接触比较多的邻居:

“向旭哥学习:

每次见到他都开心、热情地打招呼;

很会接梗;

既然要做饭,就要做得好吃。”

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方面,但总是很丧的我(即使笑也是挤出来的,明明是笑,嘴角却向下撇,因而被评论为“尴尬的笑”),遇到这种有感染力的笑容、每天都能保持开心的人,相形见绌之下,确实应当努力学习啊。而且旭哥很会聊天,我说上一句,他总能轻巧接出正中下怀的话,这种能力,虽然难以琢磨,但至少要有意识地去学吧。另外,我是那种自己做饭就随便扔几样菜在锅里胡炒乱炖,怎么省事怎么来,甚至做熟就行,味觉享受就将就一点吧。而有了对比才知道,这根本不是过日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啊。何况,我难免在别的方面照搬敷衍了事的恶习,不防微杜渐可不行。

接着是一位读博士的密友:

“向琳琳学习:

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要怎么做;

会主动结交想结交的人;

让自己过得精致;

不降格以求;

不急于求成;

踏实、有耐心。”

由于我是极闷的人,即使觉得某人不错,想跟对方做朋友,也决不会主动靠近和攀谈,结果只能一次又一次错过。而且,我常年灰头土脸蓬头乱发一身松松垮垮的休闲服,而密友总是造型讲究、光鲜亮丽。形象的重要性,我也逐渐意识到了。至于“不降格以求”,则是一名大龄单身青年的自勉。而最后两条,是在浮躁的我看来,博士生的工作艰深而无聊,但密友能让心沉静下来,也许越是瞬息万变房价飞涨的时代,越需要踏实的能力吧。

甚至,连之前讨厌的人和行为,也被我找到了值得学习的点:

爱表现、总是当仁不让地争取出头机会,而结果也确实令人羡慕的同学,换个角度看,竟然完全不一样了——“向王远学习:有野心,敢于成为焦点,并敢于朝着它努力。”

已盖棺定论心机重、八面玲珑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未尝不可以是我的老师——“向张涛学习:可以适当交浅言深,有点自来熟也无妨,对方反而会觉得关系更近。”

之前只顾着暗自批评熟人大大咧咧不长心,现在看来,这种能力却正是我缺乏的——“向方小平学习:心大一点没什么不好,玩得开。”

甚至,连之前总爱吹嘘自己令我不胜其烦的同事,我不仅转化了他的缺点,还附带挖掘了他难能可贵的优点——

“向陈世洋学习:

会包装和推销自己,真人也要露相;

学习时绝对认真,不能学一会儿就歇一会儿;

消遣方式不能太无脑,可以定期看纪录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讨厌的人,我反而能总结更多,甚至与讨厌程度呈正相关。我不清楚背后是何种心理机制在作祟,也许是讨厌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于是格外想从对方身上获得什么好处,或者要超过对方的好胜心尤其强烈:“连你都能做到,我凭什么不能?”当然,等到淋漓尽致地写完之后,反而不怎么讨厌了。

另外,还有一个惊喜是,这次小小的活动过后,它的影响还在继续。不时想到略有接触的几个人,脑海里马上跳出来的竟是“能长期坚持跑步”“知识面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一个人却能过得格外精彩”,可是以前,对应的评价应该是“情商低”“自以为是”“圆滑”。

一个无心插柳的小举动,我却神奇地发现,自己的心态有所改观,并且找到了那么多可以去努力的方向,感觉自己笑起来,嘴角也开始上扬了。

也许有读者会问是否有必要写下来,想一想本身既省事而且也有同样的效果吧?

对此我认为,写下来,是一种仪式感,是某种程度上的对以前做法的洗礼。而只是想想恐怕不行,因为据科学研究,我们每个人每天大脑毫不费力就能产生7万个想法,而只一瞬间想到别人若有似无的优点,马上就会被“啊真倒霉,没赶上这班地铁”“我什么时候才能买房呢”“xx看起来就是爱贪小便宜的人”“宋仲基和宋慧乔相差几岁”“不知道爱因斯坦活了多久”等接连涌入的想法覆盖了。

在此分享出来,希望这种受益不是巧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