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读书

阿Q式“群奴”

2022-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雨林漠风

鲁迅笔下的阿Q式“群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曾说:“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鲁迅的这句话,极为形象与深刻的切中现实社会。面对国人的麻木,民族的存亡,鲁迅选择了用自己比刺刀还锋利的笔深深的扎进了我们的心里。

19世纪至20世纪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与掠夺。而此时的清政府统治下的百姓生活过着水深火热,穷困僚倒。底层人民几百年里这样被奴役日子过习惯了便理所当然的接受了群奴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反抗的权利。人民即便想满足于这“安稳”的日子,却也被现实无情的打破了。1900年,洋人打进了北京城,政府自然没有能力阻止。百姓更是觉得与自己无关,打的是政府,又不会打手无寸铁的百姓。所以当看到洋人拉来的先进大炮开进京城时,百姓纷纷提着鸟笼去“观赏”,顺便给洋人鼓鼓掌。

敌人来了奴才虽然还是奴才,但是,奴才从不反思痛苦根源,他们只会去恨另一个奴才而己。

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里用尽力气希望能把沉睡的奴性人叫醒。

作为文人的鲁迅先生,无法拿起枪支在一线的战场上与敌人对抗,他只能拿起自己的笔杆,用自己的精神世界支撑着还残留着人性却又麻木的人民。

《呐喊》《阿Q正传》揭露了一个真相,那就是中国人民有着深根地固的劣根性。他们的骨子里还是麻木,没有主见的,这些人在成为看客的同时也在被看。形成了“看”与“被看”的群像。

无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无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无意识就是他们的意思,无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这就是一种“看客心理”。

在那个时代,人们已被现实打磨得没有了自己的脾性,却又喜欢看别人的“笑话”,取笑别人但没有思想上的认识,不对自己的同胞表现出同情,这就已经是人性上的麻木,

可能是现实太过于残酷,为此他活得昏昏噩噩,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我,来达到内心的平衡。在那个做奴隶而不得和做稳了奴隶的年代,多得是麻木的看客,多得是虚伪的假面,多得是像阿Q一样只知顺从、不知反抗的可怜人。唯有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才能反抗压迫和剥削,才能让更多的人免于苦难、摆脱奴性,才能让这个国家迎来新生。

如今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以及素质得到提升。但是我们仍有少部分人精神还是麻木不仁的,他们选择性“失忆”。

让我们重新回顾阿Q故事情节,你会发现人性的选择大多都是如此。

鲁迅先生从来是警世者,纵笔如刀枪,激发着那些沉睡着麻木人民。无论何时,都要沉思一下,让精神少一些奴性,多一些血性,更重要的是理性。作为一直受欺辱的人,不能只是精神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更不应该有群奴式的盲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