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心得想法

时间有限:如何缓解你对时间的焦虑

2018-05-13  本文已影响215人  单虓晗_Shawn

今天回顾了2017年2月份写的“时间和人性”,发现随着对时间认识的深入,我的焦虑缓解了很多,相比当时发泄式的吐槽,这次忽然想冷静的,再解读一下时间和人的关系,希望能给你带来思考。

我们说,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至少面临四种最基本约束:东西不够、时间有限、互相依赖,还需要协调。既然时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可以把人和物品都绑在一个“时间之矢”上,发射出去,让思考变得立体,洞察一些规律。

时间维度下看物品与人性

一.时间+物品

把人类日常消费的物品放在时间轴上,想象一下,发现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

1.易耗品:一次性就能消费完的东西

实体的如一个苹果、一顿饭;虚拟的如一次保洁服务、一次健身。注意,一个苹果,即使你一天只吃一口,它也是易耗品,因为它本身具有能一次性消耗掉这个特点,和你怎么用它,要用多久,都没有关系。

2.耐用品:需要搭上时间才能享受的东西

耐用品所提供的服务、发挥的功能,必须是在一个时间段内慢慢发散出来的。实体的如一颗苹果树、一幅名画,不论你想收苹果还是欣赏画,都需要搭上时间。虚拟的如你的一种能力、人力资本、学位。说到学位,四年大学,毕业时最遗憾的事可能就是你不能把这个学位一次性的卖出去,你想得到回报,必须搭上工时来换取。

再扩展一下,有的耐用品提供的功能、服务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弱,苹果树终会有枯死的一天,人的劳动力、记忆力会慢慢衰退,美丽的容颜也终将不在。而有的耐用品则会逐步增强,如你积累的学识,品味,思维能力,甚至还有比人更具生命力的,一件古董,一本名著,一个品牌,一家百年企业等等。

二.时间+物品+人

接下来把人也放到时间轴上,你会发现,人对这些可消费的物品其实有一个时间上的偏好,总是期望早一点消费,经济学称其为“不耐”(impatience)

不耐就是人的一种本性。原因很好理解,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今天不用,明天没了怎么办。二是人都会衰老,生命有限,经不起等待。

接下来,再探究,会发现每个人的不耐强弱有所不同,它和很多因素相关,当下时局的动荡、这个人的年龄、所属民族的文化、还有就是有多大的想象力。这里面,想象力是很重要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能把未来的结果想象的越具体越明确,就越愿意等待。人在面对这些综合因素下,所呈现出来的表现,被赋予了各种名称,“自律”、“意志力”、“自控力”、“延时满足”甚至是“信念”,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么来的。

小结

本章定义了3个承载了时间的概念:

这三个概念是一个“规律”级别的知识,别小看它们,也别转换成你所熟知的鸡汤或谚语之类的东西,把它们装在脑袋里,尝试运用一下,会发现很多事情不言自明。

比如,为什么比起读书,很多人更愿意刷微信、头条?因为后者提供的信息是易耗品,看过了就能即时获得满足,而书是耐用品,想体会到收获,需要花时间阅读,费精力思考,这样才能逐步获得乐趣,太慢了,大部分人是等不急的。

再比如,土豪和资本家的区别。前者拥有的钱是易耗品,可能是继承的或者彩票中的,钱花掉,就没了,而后者拥有的是企业、理财产品、人际资源、视野和洞见,这些都是耐用品,当然,你常常看到资本家土豪的一面,但看不到的,是他在很久之前,抑制住了人性中的不耐,把本可直接消费掉的易耗品兑换成了耐用品,他当时选择了忍耐,并对未来充满了期许。

时间维度下看人的行为和回报

时间管理的困境

一说到时间的话题,你一定会想到时间管理吧?这套方法论会告诉你:

这些招式其实都对,但是用的时候,你会发现问题很多:

这里面最难的怕还是如何管住自己。下面我们还是用经济学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时间和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行为的回报:满足感

人通过做某种事情,达到某种需求欲望、获得回报后,大脑能获得一种精神奖励,这个奖励称为“满足感”。

不论他自己如何解释做事的动机,为生存、为温饱、为社会、为爱、为真理、为正义,满足感的回报是一定的。

因此,经济学中用满足感度量人做事的收益,用术语来说,叫“效用(Utility)”: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当然,每个人获得满足感的方式千差万别,这和一个人当下的需求、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偏好相关,我们不展开,而是按照上面的理论,把人们做事所带来的最终收益,都兑换成“满足感”这个统一的单位,方便后面的讨论。

二.人的行为:消费和投资

1.什么是消费?

一个人只要做了可获得即时满足感的事,不管他是花了钱、花了时间、还是花了感情,我们可以统一说,这是一种“消费”行为。

也就是说,只要做了之后立刻感觉到很爽很满足的事情,如吃饭、午睡、看电影、听音乐,都是在消费。

2.什么是投资?

那你肯定会问,还有不爽的事情呢?比如高考复习、熬夜加班、10月怀胎,多累啊。仔细想想你会发现,你之所以会做,因为这些事情是可能会在未来让你感觉到爽。

回想一下,当你考上大学、升职加薪、看到小宝贝的时候,那种满足感,无溢于言表,你会觉得之前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所以说,你为了明天的满足感,今天所进行的活动,不管你花费了哪些代价,我们可以统一说,这是一种“投资”行为。

当然,投资是有风险的,假如你没考上大学,那就是投资失败了。

3.真相:投资=时间+消费

再深入思考一下,你会发现,投资和消费这两个概念是有重叠的,有的事情好像既是消费也是投资。例如午睡,睡醒会觉得很满足,这是消费,同时你又为下午积蓄了精力,本身又是一种投资。实际上,投资和消费真的很像,都付出了代价,也都能获得满足感,但是投资额外多了一个时间轴。

1930年,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他的《利息理论》里进行了完美的换算:“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什么意思呢,投资其实就是消费,它们是一回事儿,只不过投资行为是人们有时为了追求更大的满足感,在时间上做了一个平衡而已,是一种长期的消费。如此看来,我们实际上是把“消费”这个概念做了一个升级,消费不仅仅是一瞬间发生的行为,它也有了时间的属性。

三.时间+人的行为+回报

1.平衡消费观

既然在时间的维度下,人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消费”,那么你会发现,我们的日常行为中都隐含了一个规律,一种“平衡消费观”。

看看今天的年轻人,有很多的时间,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玩,都直接消费掉获得满足感。连续玩一个礼拜、一个月、一年都没关系,但是如果一直这么玩下去的话,将来的日子可能就没那么好过了,可能连饭都吃不上,那可没办法再获得满足感了。所以,人们就选择来个平衡消费,今天稍微吃点苦,多花一点时间来学习,多花一点时间来改进自己,将来的日子会更好过。至少能通过一份工作获得收入,每天都消费,每日都有满足感,这就是平衡消费观。

2.追求平衡消费的原因

你把消费加上时间轴,观察到人追求平衡消费规律之后,再把回报也放到时间轴上,就能发现原因:人所追求的,其实不是今天的消费获得满足感的最大化,也不是明天的、后天的,而是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满足感之和的最大化。

人类其实早就意识到了一点,我们所处的文化风俗习惯、受到的教育、学到的经验,都在引导我们要和人性中的不耐作斗争。

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总之都是要告诉你,不要不顾一切及时行乐,而是要追求一生的满足感平衡。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你其实很难说服自己真的长期放纵自己,你抑制不住自己内心对明天、对未来深深的忧虑。

此外,我们也一直在潜移默化的践行平衡消费的原则。你看,你明明知道连饿三天才吃一顿饭,那顿饭可香了,满足感大大的,但为什么没有人每三天吃一顿饭呢?答案在于,你自己做了一个平衡,每次感觉有一点饿就吃,每天三顿饭,三天九顿饭,保证了整体满足感之和是最大的。

小结

至此,我们已经有了四套含有时间属性的概念:

有了这四套概念,你已经具备了一双动态之眼,可以开始发掘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攻略了。

洞察规律

一.你是怎么消费的——人的两阶段消费

为了简单,假设你自己什么都没有,一切从头开始,你会发现,你的成长经历整个就是一个两阶段消费的过程:

第一阶段,你一无所有,只能平衡消费。你得忍耐、坚持,直到获得第一个易耗品或耐用品。

第二阶段,可以即时消费了。终于能爽一下了,你可以消费掉易耗品,也可以搭上时间来消费耐用品。在耐用品中,有的提供的服务直接就是满足感,而有的则能收获到新的易耗品,你还要再次消费一下。

画了3个示意图,如下:

易耗品,直接消费掉换满足感 耐用品,搭上时间消费换满足感 耐用品,搭上时间换成易耗品,再消费掉

当你拥有了一定的物品时,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些是能够互相兑换的。例如,你可以卖掉房子换成钱,也可以花钱买苹果或者买画。总之,你要么平衡消费,要么即时消费,要么交换,你就这样循环往复,在时间轴上不停的往前走。

二.不同的生活方式

怎么组合配比能达到终身最大满足感呢?其实没有最优解,因为两个重要的因素都是你自己决定的。

第一,你不耐的强弱

早在第一篇中分析过,这和很多因素相关,年龄、环境、文化、想象力等。不耐是人的一种本性,是天生喜欢追求确定性的一种偏好,你能忍耐多久,别人是不太知道的。

第二,你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预期不高,认为未来和今天一样快乐就可以了,那么你只需要积累一定量的耐用品就够了。这在吃大锅饭的社会很常见,你没有途径为自己争夺更多的资源,也就没动力没期许,那干脆就要一个铁饭碗吧,能一眼望到头那种,终身满足感会是一个倾斜上升的直线,你觉得够用了。

如果你对未来预期很高,那么你就得想办法积攒更多的物品,尤其是耐用品。一方面,耐用品生命周期更长,而易耗品消费掉就没了还得再赚。另一方面,有些耐用品是被动消费类型的,随着时间的增长可以持续产出易耗品,比如买一种稳健的理财产品,再同时投资几家有前途的公司,这种耐用品数量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收益越大,可以帮助你超越自己的时间轴限制,让收益最大化。

我们细心观察,就能看到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用苹果举例子:

第一种狩猎采集式。有些人,克服不了不耐,缺少好的耐用品,每天好比狩猎采集一样的生活,到处找苹果,今天摘到苹果就饱一天,明天摘不到就饿一天;

第二种农耕式。有些人,有耐心,却对未来预期不高,先用前半生换取了固定的耐用品,然后就开始持续的消费它,好比种了一颗苹果树,每天都能摘1个苹果。

第三种孵化式。有些人,不仅有耐心,而且对未来预期很高,他就会不停的种苹果树,甚至各种果树,虽然风险更高,但是收获也更大。

个人时间管理攻略

攻略1:平衡消费阶段,提升能力

平衡消费阶段,有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积累物品所花费的时间,就是“能力”和“努力”。它们本身也是一种耐用品。

所以,如果觉得收益慢的话,可以试试先提升它们。你可以增加自身的教育、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简单地说就是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比如,一个老板每天卖100双袜子赚100块,想赚的更多,除了投入更多的时间,是不是可以考虑怎么提升销售能力,一天卖200双?

再比如,读大学,虽然拿学历怎么得也得四年,但是你可以想办法让学历更值钱,比如通过实习增加工作经验、修双学位、拿各种证书。

攻略2:即时消费阶段,提升获得满足感的效率

你要意识到,这个阶段,你的目标是满足感最大,而不是投入的时间多长,所以你需要拿起你的效率之刀,一刀一刀的砍下去。

比如,吃瓜子,你一颗一颗吃,有没有发现吃到某一颗时,你忽然就没有那么想吃了?这时,你就应该停下来。但是往往,你还要一个一个的机械的吃,你的快感会持续下降,直到有点厌恶才停下来,此时,你已经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了。

再看,电视剧好看吧,看一通宵,你的欢愉还在吗?而且有些剧,特别肥皂,本身就是给人消磨时间用的,剧情不饱满、满足感收益率特别低,你还追剧搞得特疲惫,太不划算了。不如试试换成2小时电影怎么样?或者10分钟的视频呢?

还有,你可以深入探寻自己的本质,找到收获满足感的源泉,在你喜欢事情的背后,总有规律。一旦找到why,你可以选择的how的范围就会更大,就能尽量选择那些不消耗时间只消耗金钱的物品来消费,从而节约时间。

比如你能从新鲜事物中获得巨大满足,那测试一下,除了不停的刷今日头条,有没有更高效的方式探索新事物?

再比如,你喜欢冒险,是个有风险偏好的人,再测试一下,除了去赌钱,有没有更便捷的冒险方式?自己就给自己买了一个摇奖机,每天摇上几次,几分钟而已,也是蛮爽的。

攻略3:消费品的质量好过数量

经济学家还发现这么个规律,消费品的质量提升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数量给你带来的满足感。

回想一下,确实是这样:听10首网络歌曲给你带来的享受,远不及学习古典音乐知识后听一次交响曲;去10次北京的王府井给你带来的感受,远不及去一次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培养3个高中毕业的孩子给你带来的成就感,远不及培养1个考上清华的。

一个核心原因是:只是靠积累数量的话,随数量的增加,满足感会逐渐的下降,经济学称其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刚才吃瓜子的例子就是这样,每次总会吃到那么一个点,再吃就不会觉得爽了,麻木了、习惯了。人的适应性是很厉害的,这个规律,对“万能的金钱”也同样有效。给你涨了工资,三个月都没过你就习惯了,激励效果消失殆尽。同理,你别认为有的人住豪宅、开跑车每天都很爽,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爽,早就习惯了。

结语

终身收入曲线

这是社会上常见的一些职业的终身收入曲线。

  1. 蓝线——早工作,早收益,低风险,稳收入。对应什么职业呢?一般来说是公务员、事业编制的老师、洗碗工、体力劳动者等等。

  2. 红线——大部分收入集中在中青年以前。对应什么职业呢?一般是明星、模特、空姐这种吃青春饭的职业。

  3. 绿线——大部分收入集中在中青年以后。对应什么职业呢?一般来说是博士、医生、教授这类常说的“越老越值钱”的职业。

你会选什么职业呢?当然,你已经知道了,人追求的不是某一个刹那收入最大化,而是追求终身收入的最大化,所以人们要根据他们对未来的预期,选择那些能够使他们终身收入最大化的职业,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曲线在坐标轴之上的面积最大化的职业。人对未来的预期不一样,他们选择的职业就不一样。

你把收入换成满足感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对未来预期很高,你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培养耐用品,虽然短期看,你的获得不如别人,但是长期看你的终身满足感之和是更大的。最后,希望你能抑制住自己的不耐、平衡自己的消费、对未来充满想象和希望,自信的走在自己的时区。

单虓晗写于20170703

经济学专题相关文章

其他相关文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